散文中的抒情
散文作为文体的一种,即散文体,因为没有规范,也不受拘束,只要是语言,若用文字记录下来,即成为了文章。因此,写作散文的“门槛”之低,是其它的文体所不能比拟的。因为写作散文的“门槛”之低,所以,只要是识字的人,都会写散文,也都会看散文。当然,更多人是看散文的,不用经过专业培训。
散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纪元前的数千年之遥。由于文字的出现,使得书写与记录成为了可能,于是便有了散文,当然也有诗歌,并且诗歌的出现,要早于散文。我国最早的散文集,公认为是《尚书》。《尚书》是一部典型的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的“言行”记录集,王公贵族们的“言行”记录集。有人认为《尚书》是经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479年)整理编写的,后人又称《书经》。
人类的早期,已经发明了文字。由于是早期,所以,文字的数量和词汇量相对的少,识字作文之人,也是稀少的。所以早期的散文,主要是官方的文书,诸如《尚书》之类。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总是想方设法世代统治,最终发明了愚民政策。由于要愚民,读书识字就成了,上流社会的专利,由于要愚民,即使是经典、书籍与学问,要么付之一炬,例如秦始皇的“焚书”;要么充满了真伪难辨之困惑,例如真伪《尚书》之类。其结果是,经典与经典之间一笔糊涂账。有的读书人,甚至一辈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时,封建帝王们,则坐在至高无上的宝座上,得意洋洋。
也许是帝王们为了愚民,使得整个帝王时代的中国,几乎没有通常意义下的学校,通过学校来传授知识。这个情况与西方差别较大,例如: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等人,已经创办了学院,这种学院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雏形。而现代的大学,则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延续,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等,已有将近八百多年的历史。而且这些大学,从建立之日起至今日,一直是世界上一流的高等学府。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二千多年帝皇专制的帝制。从此,国人推广西方的学校教育模式,广泛兴建通常意义下的学校。尤其是“五四”运动后,致力发展平民教育,大力推广白话文,使得古老的散文,从文言走向了白话。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散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更是当代散文之经典。
如今,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大众文化的普及,散文写作的作者逐年增加,散文作品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达,由于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极大多数散文作者的作品,得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又由于互联网上发布散文,“门槛”极低,只要凑满一定数量的字,只要不涉及极端,即可发布。所以,互联网上散文的好看与否,相对而言是参差不齐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同于小说,不用塑造人物,不用编故事。因此,散文写作的自由度相对而言,要宽广得多了。人的喜怒哀乐,思想观点等。统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直接表达。
因为散文的写作不受限制,所以每当作者写到“触景生情”之处,免不了用文字,来抒情一下自己的情感,有的通篇抒情,成为了抒情散文。抒情是人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我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散文,其中用来抒情的词句,见到最多的是把“你”,“我”,“他”,比作自然界中或精神世界中,某一种“东西”,以及这种“东西”的行为和规律。当然,恰当的比喻,确实抒情,确实感动人,也是好看的。可是,有些抒情则不可恭维。下面的两个例子是我在网上,阅读过的散文摘录:
例(1),“萤火虫,是我最喜爱的浪漫代表,仿佛天堂里的蝴蝶一般神秘而美丽!”
例(2),“雪,牵着我的心在指尖上肆意的飞舞,路人的花伞装扮着雪的洁白,·······”
在例(1)中,把萤火虫比喻为代表,而且还是浪漫的,这是作者自己的事,与看客无关。可是,把天堂里的“神秘而美丽”的这种“东西”,用“仿佛”一词与“萤火虫”搭上了界,而且还是“蝴蝶一般”的。任凭你怎样看,还是一头雾水,不知其解。
在例(2)中,“雪”是否能牵着心在指尖飞舞,而且还是“肆意的”,这种比喻是否恰当,姑且不论,因为这个“心”是作者自己的。但是,雪的洁白是大自然的造化,只要不是瞎子,谁都会看出,用不着“路人的花伞装扮着”。
这两个例子中的词句,初看很华丽,初读也韵味。但是仔细了以后,发觉问题不少。
“天圆地方”之说,是来之我国的古代,据说是我国古老的宇宙观,说其古老,也无可厚非。其实,“天圆地方”之说是古代的“盖天说”和“浑天说”的综合。至于古到何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肯定是知道的。因为古老,所以,当代的国人,有人拿来引以为豪,譬如:当代建筑的上海博物馆,其建筑的基座是方形的,房顶的周边是圆柱形的。据说这种建筑的样式,象征着国人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
“天圆地方”之说,虽然是古代国人的宇宙观。其实,持有这种宇宙观的人,仅仅只是古代国人中的一部分而已。在古代,古代当时的国人中,也有人认为,“大地和太阳、月亮等悬浮在空中,太阳主宰大地,大地顺从太阳”。这是一种与“天圆地方”说,同时代的,不同的宇宙观。古代国人的这种宇宙观,被称为“宣夜说”。“宣夜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假如“地”是方的,那么,怎么可能围绕天上的太阳转?由此可以肯定,“宣夜说”是有别于“天圆地方”说,古代国人的另一种宇宙观。
“地球中心说”简称“地心说”,是古希腊人的主流宇宙观。公元前的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参与完善“地心说”的学说,到了纪元初期,由托勒密(约公元90年—168年)完成了整个理论体系,以后一直沿用到16世纪。
16世纪的波兰人哥白尼(公元1473——1543年),创立了“日心说”,即“太阳中心说”理论。于是,“地心说”开始了动摇。过了几十年后德国人开普勒(1571年—1630年)和意大利人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证明了哥白尼是正确的。因此“地心说”的宇宙观,是错误的。从此以后,“地心说”成为历史。于是,一种新的宇宙观,由此而确立。
“天圆地方”说与“宣夜说”是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显然,“天圆地方”说,类似于西方的“地心说”;“宣夜说”,接近于西方的“太阳中心说”。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古代国人的“宣夜说”宇宙观,尽管不完备,但也反映出了客观事实,国人理应更自豪。那么,同样是古代国人的宇宙观,今天的国人为什么,单宣扬诸如“天圆地方”之类,错误的宇宙观,并且还要引以为豪,还要在主流文化中凸显。难道谬误也是可以赞美的?也是可以树碑立传?真是不可思议。反正我是被搞得糊涂了,不知别人如何。
因为主流文化,有着不可思议的部分,所以散文中的抒情,可以“不管场合”,可以不管逻辑,也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随心所欲,也可以任意臆造,反正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
二0一二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