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楼
每次看完<<红楼梦>>都有很多的感慨,然而,却百看不厌。
最爱之书——“红楼”!
一匹好马需要伯乐的赏识,一个贤才需要明主的礼遇,而一本好书则需要大众的好评!
何为一本好书?不会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也不会是个别读者的意志。譬如,《人间喜剧》《悲惨世界》…这些书之所以成为名著,无一例外,它们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而好书得到认同的本源则是:小说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是作者创作时代社会现实的着实反映!《红楼梦》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一本书,其原因之一它栩栩如生地反映了曹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譬如宝玉在贾家的地位,在贾母心中的份量,足以说明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另外,林妹妹有“咏絮才”,若是男子必能入仕登第;凤姐姐有“一从二令”的掌家全能,如是男子,一旦登第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可惜她们都是女流之辈,社会决定了她们只能作男子陪衬,然后把她们的生命一一在“薄命司”的卷册里画上了终结的句号。这些也说明了清王朝中期男女地位悬殊,这一不公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曹先生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他仅想用一个贵族的兴衰史来告明读者这一点.
另一个原因便是书中人物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曹先生用尽毕生的精力创作出来的这本举世巨著,据钻研《红学》的有关专家透露:《红楼梦》上百个人物各具特色,鲜明无比,只有像曹先生这样有才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多的人物个性----比如,主角贾宝玉,既是一个愚玩草莽的“混世魔王”;又是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疯小子;还是一个“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虽有才却无意于仕途经济、喜欢超脱俗世的圣贤人。他似真似假、时傻时慧的形象,体现了反叛的个性。再如,女主角林黛玉,她是以“两弯似蹙非蹙倦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她的个性并不亚于贾宝玉。首先,她爱宝玉,不带任何想法地爱(不求宝玉入仕为官,通晓仕途经济理论);其次,她爱才,无论对自己还是她爱的人都以才为标准(即便宝玉不学无术,却坚信了他的才);接着,她有那个时代女性不敢坚持的反叛思想,“男尊女悲”在她看来着实不公,她甚至鄙视异性,比如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苓苓香串珍重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遂掷还不取…在那个年代,北静王~一个如此有名望的皇亲国戚,他的贴身饰物大凡人是何等的难得,而在黛玉看来就是被臭男人拿过的她不要,管你地位多高…这一个性非常值得那个时代的所有女性学习!最后,她依旧是一个真切的女人。除了有女性柔美的风姿,还有女性特有的小性子。她会娇嗔,也会因为宝玉去探宝钗而有点吃醋,并在薛姨妈留饭的时候不住地挖苦宝玉;她误以为宝玉把自己赠的荷包给小厮作赏了,因此生宝玉的气,说: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刀就铰……真不愧是曹先生笔下的“林妹妹”,使性子都这么有个性!
另外,此书真真假假,有无无有,创作张弛有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觉得正好可以用来评述此书。小说以神话传说贯穿全文。像宝玉、黛玉一样反叛封建社会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即便有也绝非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倒是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其实,这样的人是无法立足于那个充满封建阴霾气息的旧社会,先进的思想刚萌发就会被统治阶层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曹先生把宝黛神化,宝玉----通灵宝玉----神英侍者,黛玉----世外仙姝----绛珠仙子。然而,两人的最终命运----一个西归、一个出家,足以证明“无”终究是“无”,同时也证明了封建糟粕思想地位的顽固。另外,宝黛的爱恋关系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们不以仕途经济为基础的恋爱是无法立足于现时社会的,只能存在于小说之中。人绝非仙,吃、喝、拉、撒、住,一样都不能缺。俗话说:柴米盐油酱醋夫妻!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实夫妻结合的必要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生存必需物质的基础,婚姻也只能免谈,所以宝黛只能恋爱,不能结合。黛玉死,宝、钗合,便诠释了这种理想的恋爱世间没有它的立足之地。
世上假的、无的东西终究是假的、无的,即便小说把它虚构出来了,也还是假的、无的!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曹先生毕生的心血,集智慧与人格于一书,所以这本书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最高峰”,达到了与曹先生自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恰恰相反的效果!……列位看官,如果你认真研究了这本书,一定会受益的匪浅,但绝不要以消遣的态度来看这本书,这是对文学艺术的糟践,更是对曹先生人格的亵渎!!!
------2009年9月文/婺子
心痛“颦颦”!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一遍遍听着这首《枉凝眉》,眼中,数不尽的泪一滴滴重重地敲打在灵魂深处,那是心系红楼的痛感,那是心系凄美爱情的痛感。
呵,想这大观园中一大群年轻貌美的姑娘心全系着这位多情的公子——贾宝玉,这是幸与不幸的完美结合。所谓“幸”者,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而何谓“不幸”呢?黛玉、宝钗、妙玉等同时爱上一个“多情郎”,作为女人这是非常不幸之事。就因为宝玉对每位姑娘都有情有意,不论身份地位包括袭人、晴雯一帮子丫寰,以致姑娘们对他也都有情有意,这就是不幸的根源。
我说宝玉,你爱黛玉吧,就专一地爱她,为何心灵的一隅又装着宝钗、妙玉、湘云袭人、晴雯、香菱她们呢?你既与林妹妹有“木石前盟”,如何还疑信那“金玉之说”;你既认定黛玉,又为何给不了她安心的承诺,却让她成日为你流泪;既然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的权力,为何做第二个楚留香,扰乱了所有姑娘的芳心;明知这群姑娘中林妹妹对你最专一,她不图你有出息,不叫你去做你不想干的事,为何不能以同样质地的心待……你可曾想过她无时无刻都思念着你,牵挂着你,因为太在乎你,所以敏感“金玉之说”,然后无冤无故的猜疑,无冤无故的流泪,最后日渐消瘦,病入膏肓。却不曾向你诉说这相思之苦,爱恋之痛,只自己默默的承受,带着对你无限的爱与恨离开人世!
唉,这又怎能全怪你宝玉呢!从古到今,谁愿遇着一位无情无意的人呢,那是“遇人不淑”!
命中注定,世间的孽缘就得这一帮痴男怨女来受…
但愿不要恋着一位多情郎,林妹妹的遭遇无人愿受。
红楼一梦,道凄美故事,释千古情缘,美哉,绝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