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抚摸乡梦记忆长

抚摸乡梦记忆长

2013-10-12 22:42 作者:比烟花绚烂 阅读量:30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读杨风军散文集《封存的记忆》有感

壬辰年六月的家乡,云在头顶飘飘荡荡,天气阴阴晴晴,雨水很多,一幅风调雨顺的光景,应该是好收成的模样。看弗.莫里亚克的《九月夜景》和伊.谢.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均有乡野的特别之韵。如同杨风军的散文集《封存的记忆》一样,飘逸着迷人的风姿和美。

乡情亲情世情,少年青年中年,似乎他所有的生活的经历都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细节,被文字剪裁成梦的衣裳。是汩汩清泉,沿着幽寂的山涧缓静地流淌。又是真情的草原,那么廖远,广袤无边。

溜进他文字的世界观看,那些封存的东西会在你眼前闪烁,清晰而朦胧。记忆如一个繁体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

抚摸着乡村的枝干,他就那么写着,在别人的城市遥望故乡。围绕对乡村的记忆,对父母乡亲的感恩,对过往日子的怀念,对曾经片段的感知,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还有,诸多缺失的疼痛和升华的感悟。

一本书的风格,和人一样,有淡定沉稳和宠辱不惊的从容与大气。

散文评论家喻大翔说过,“散文的真”可分为五层次:1、对象的真。2、主体的真。3、时代的真。4、文化的真。5、人类的真。杨风军亦如此,在“真”的路?a href='/sanwenzhuanti/2010/0123/15744.html'>喜欢闲凶咦鸥形蜃偶锹甲盘逦蹲拧?br />

于他,“真”字是如此的动人。

皎洁的夜空下,有人闻不出瓜田飘来的甜香,他却在细小微风中听到了苍耳、秃疮花、骆驼蓬、野菊花的独白。也有无名的疼痛和生命的震撼:“被厚厚的黄土尘封的文明啊,谁在听历史剧场上的轻歌?谁在看岁月舞台上的曼舞”?

抚摸乡村的记忆,他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故乡的温情温馨簇拥着、缠绵着。沿着一朵打碗花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

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个红色的笔记本,一波清澈的琴音;一笼甜甜的榆钱饭,一叠微微发麻的洋芋(土豆)饼;一两颗冒着热气的荷包蛋,一碗加了白糖后冲开的奶粉,一碗香气四溢的葱花面;一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真实气息。

他奔忙的思绪里,不远的乡村,更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记忆是那样的透明,山坡上的那片荞麦,向日葵,风车,高房子,巷道,清晰而朦胧。母亲的葱花面,父亲的树,带露的白菜,往事尚在依稀。但怀旧的笔调会让人重新体验那一份忧伤和柔情。

一杯故土万般情。热爱。孝敬。感恩。回报。眷恋。回首。《油抹布》《灯盏》《母亲的舞台》《父亲·香烟·衬衫》中是“白发无情浸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永远回味。

《头枕庙山》里,他低低絮语:当我用无限感念之情通过键盘敲击出这四个汉字时,我在心灵的祭坛上燃起一炷香,向着那团永远绕不过的黄土堆顶礼膜拜,在泪眼朦胧中,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再次轻轻地触摸那?黄土封存的曾经………

夜半,把这篇文章发给远处的朋友,她在荧屏那边,看完半天,不能自已,泪水滂沱。

其实,人们读散文更多的不是读教益,不是读理念,而是看意趣,看世事的风云,看人生之况味。

于他,“爱”字是如此的感人。

有时候,他以文人的多情善感和气质飞扬的激情来感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有时候,他也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父辈的艰辛劳作以及社会变化。正如《静夜随感》中,他说“在无数个宁静的夜里,我为我心灵深处的那棵山桃树的常青不停地耕耘”。

最美不过故乡情。《秋日喁语》《故乡的高房子》《童年的风车》《无名的疼痛》《故乡物影或独白》《封存的记忆》《深深的巷道》《魂归山野》,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出他对乡村的眷恋、对乡亲的惦念、对乡风的难割难舍。情感的交融使得他的散文的情感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有了一种简单叙述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人间温情》里,他用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三奶奶的形象,从侧面反映了自己童年少年生活的艰辛,呈现了底层生命的艰难,却又充满温情。既有对个人命运的书写,也有群体性苦难的表现,读来有厚实凝重而富有感伤的色彩。

热爱自己的父老乡亲,借文字表彰他们、夸赞他们,始终在精神上与他们在一起。这使他作品的风格追求朴素,直接,实在。

也许他的散文是小空间、小视点、小题材、小议论,但读完你会觉得,这种小,相当凝炼、相当充实。

恰如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彩。

一节一节的小文字,其实是些大文字,大在悲悯、大在善良、大在真挚、大在关怀,大在价值,大在生命。

于他,“悟”字是一种思考状态。

在《一捆带露的白菜》《被时光擦亮的图腾》《牧心》《灵魂的乐园》《感悟》《生命的震撼》《潇洒地走》《冬猎》《抵达心灵的教诲》里,既有年轻心灵的初恋,也有长者经历世事、蓦然回首的感悟。平淡的文字背后传承着哲理智慧,表达着自己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感悟。

在《跑龙套》《生命属土》《永远的诚信》《生命的碎片》《泯灭的悲哀》《生命的家园》《像河流一样》《刻入一座石碑中的时光》《清澈的琴音》中,那些文字本身就充满着一股生命力,或者说是一股生命的冲激力,具有鲜明的色调与价值取向。

譬如,《善待心田》里,“心田不能荒芜,心田中也不能有杂草丛生。倘若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田都荒芜了,那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譬如,《像河流一样》里,“依河而居,我常常被流经生命的这条河感动着。它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永远充满激情地在创造它的道路。每个浮游于天地间的生命在它的滋润下,都成了这个世界的点缀”。

好吧。诗质的东西就是一种气质,一种情愫,一种提炼的美好而精粹的语言。

跟随他的脚步,在远行近走的路上,带着眼睛心灵。用记忆中的文字,陪伴我们一程又一程。

于他,“走”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凡远行的文字,都是思想的嫁衣。《千年慨叹》《永远的长怀井》《烟火凤凰》里,那种被文字托浮起的见识、练达、智慧、仁爱,在时光中悄然地沉淀出仁者和智者的品性与形象。

有些文字,蕴含思辨哲理和生命活力。《江南印象》《山水有情》《沈园思绪》,从遥远的异乡涌来,恰似盏盏明灯,照亮生命的行程。这些颇具内蕴和魅力的文字,你无需穿越时空隧道,便能体悟到那永恒的力量。

踩着如列石般渡河而行的文字,都是种植在家园的禅意。《神奇的火石寨》《须弥佛语》《牧心胭脂峡》《孤峭白云寺》《泾河之石》《彭阳的春天》《萧关,萧关》,敏识独特,大气捭阖。

恰是《牧心》里,他说:这一切的一切,之于人生绝不是一般的把玩,而是将自我融入自然。那许许多多的景致仿佛一把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它们将会像阳光一样,亮丽心空。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然大巧若拙,朴实平淡或许才是最高的境界。

于他,“淡”字是一种人生境界。

他的文字是一种美丽,一种和谐,一种安闲,一种舒畅。让人想起乡村傍晚的景色,想起暮色四合时的深远。

在这一点上,作者选用平实的口吻和文字,记录、叙写、展示。很少用抒情、排比、反问等手法,他只是一步一步、不温不火、踏踏实实地把乡风、乡景、乡俗、乡物一一从容道来。

更多时候,他不发高古之论,不抒无谓之情。很少在文章里掉书袋、显学识,尽量把感情、主观意图和个人评价隐藏在文字后面,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呈现出自己所见到的一切。

在构成故乡的元素中,那些鲜活的生命个体安静地呈现出质朴里的色彩。短促、稚拙的音调,显出西北乡土语言那股特别的韵味儿,像有韧劲的面食一样经得起咀嚼。

读《封存的记忆》,很亲切,很熟悉,很温暖。隐约有梭罗、威廉斯等自然主义者的影响。就像饱满成熟的麦穗,丰满稳重却不张扬。

他的文字是有光的能量。不仅是记忆的光芒,而且是我们内心的希望。

一个用文字把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人,是令人起敬的!抚摸乡梦记忆长。也许,只有文字才可能让他抵达想要去的地方……

杨风军,男,汉族,生于1964年8月,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1983年7月毕业于固原师范。在职大专学历。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华夏散文》《朔方》《黄河文学》《骏马》《佛山文艺》《鹿鸣》《六盘山》以及《中国监察报》《宁夏日报》等区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百余万字。有散文获省市级奖并入选各类年度选本。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固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宁夏固原市文联副主席、《六盘山》副主编。

相关文章关键词

《抚摸乡梦记忆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