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善由心生

善由心生

2013-10-13 00:32 作者:婀娜阿娜 阅读量:44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慈善,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帮助别人那都叫“学雷锋”“做好事”。

班里有个挂在墙上的小本子,就叫“好人好事记录本”,记录了班里A同学帮助某位老奶奶过马路,B同学帮助生病的C同学补课,D同学捡到一支笔等等的好人好事。

写到记录上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了好事,告诉负责记录的值班员就可以,不需要什么证据,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做这样的“好人好事”,于是难免有人会浑水摸鱼,比如这一学期实在没有机会做好人好事,怎么办啊,我也曾经谎称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零花钱是捡到的,找不到失主,上缴充公,以在“好人好事记录本里”记上一笔,虽然很害怕被拆穿,但是那种略带不安的光荣感还是很让人向往,学习再好点,一张张“五好学生”“三好学生”的奖状,成为贴在每家墙壁上最好的年画。

上小学四五年纪的时候,班里已经没有了这个本子,虽然我也曾经被评为“赖宁式金星少年”,与奋不顾身牺牲自己生命勇救森林火灾的赖宁相比,我很惭愧,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事迹,只是学习好了点,参加活动积极了点,在班里大小挂了两道杠。但是在别人眼里还是很光荣的,大家都在教室上课的时候,我被关到办公室准备参加知识竞赛,从学校到镇上,再到区里市里,没感觉是自己的事,那时,已经感觉这是任务,是压力,因为一到重大事件,我这个金星少年,就必须树立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捐款,收同学的捐款,刚收完亚运会捐款、又要摊派市运会捐款,后来有组织为某个重病老师捐款,再后来连某个校长的小姨子重病都要“交钱”,好人好事已经成为不得不娟的“任务”,那时开始对“捐款”有些讨厌,因为逼迫别人捐款始终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成为我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一大障碍,我时刻又被孤立的担忧。

再后来,好像上面下了文件,要求捐款自愿,不得摊派,我如释重负。接下来几次自愿捐款的活动我从来不再捐最多,跟在大部队里,象征性的捐点,即不出风头,还要让人知道我也捐了。现在大部分人捐款估计都是这种心态,好象这单位组织捐款衍生出一种“捐款政治学”,比如,你要先让领导捐,总经理500,你副总就该300,部门经理200,下面的人就50、100里选了。捐款之前,看的是自己的同事领导捐了多少,而不是自己想捐多少,这种捐款多少还是有些无奈何。

真正开始听到“慈善”这个词,是在大学,尤其是当了大学辅导员以后。大学里的图书馆,是“逸夫图书馆”,听说他是个“慈善家”。再后来,学校团委组织了一些志愿者活动,参与其中,慢慢的开始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大学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可以选择去当西部志愿者,几年之后,当公务员、考研都会有加分。开始以为,这种志愿者太假,有这么多条件才去,但是两年后,也就是2005年秋天开学后跟着学校团委对我们学校内蒙首批志愿者的回访,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的伟大。当年和我一样在北京生活,白白净净,拿着手机享受这大都市生活的同学,已经完全变了样。他们穿的和当地居民一样简朴,住在学校的平房宿舍里,不能洗澡,没有洗衣机,甚至没有手机,因为经常没有信号,大学期间的手机干脆不用了。唯一的电视因为刮风已经没有了信号。原来白白净净的脸上,已经黑里透着血丝了。他们虽然当时在班上都是学习不太好的同学,但是在那里,他们受到了重用。我一个男同学,教着初中、高中两个年纪的英语,每天在两个学校之间奔波。听他们介绍,那里只有我们去的夏末时节天气是最好的,冬天夹着雪花的白毛风,吹在脸上像刀子,春秋天,夹杂着黄土泥沙的黄毛风,那比北京的沙尘暴可厉害多了。那时我真的从心底里佩服了他们,虽然他们当初选择做志愿者有一定的无奈,但是能在这种环境中坚持下来,如果没有一点慈善心,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的,错了,不仅仅是一点,应该说他们真的很伟大。

这两个同学没有跟我抱怨任何一点苦和累,只是问了问同学近况,有一个从另一个学校赶来的志愿者都没能吃上午饭,因为他下午还有课,骑着自行车走了。

讲再多的东西,都不如亲身经历让人震撼。我依然记着,当地学校组织我们和当地的孩子们座谈,让他们提问题,有个小男孩的问题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他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和志愿者老师们可以不说脏话,而他们经常控制不住说脏话。

我想他们感受到的不同,已经表明这批志愿者来到这里的意义了,当然意义绝不仅如此。

我从来没去查过“慈善”二字的词典意思,到现在为止,我对慈善的理解也仅仅是从电视、网络、杂志上的尤其是近几年,“嫣然天使”“壹基金”还有每次大型灾难时的慈善晚会,尤其是近几年关于慈善的几大“非正常”事件,从章子怡到陈光标,从郭美美到卢美美,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慈善已经成为你不得不听的一个词。不可否认,有些慈善是出于做秀或者不得不做,有些慈善机构在监督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或者说理念不到位,亦或者大环境影响下,发了慈善的财。不管谁来否认,不能抹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但是,慈善在中国人民的心里真的成长了,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和参与进来,慈善机构收到的资金越来越多,慈善也越来越主动和日常化。无论是最美妈妈还是郭明义,我想他们真正的善由心生才能奋不顾身,真正的善由心生,才能坚持一辈子,影响一片人。

过年回家的车上,翻看了从姐姐家顺来的两本旧杂志,其中有个介绍泰国艾滋病孤儿院志愿者的文章,那个负责人说:在那间孤儿院里,你看不到凄凄惨惨的孩子们,而是快快乐乐整整常常生活着的孩子。因为接受了帮助的人应该是幸福的,而不应该看上去还是凄凄惨惨的。她的观点很打动我,有些关于对慈善活动到底应该怎么做的思考,有点开窍了。

辅导员期间,我曾多次带学生去顺义板桥的特殊儿童村做活动,每次无非是在校园组织捐款,当然已经完全自愿,不记名了,然后买成书包本子,找个周末组织学生浩浩荡荡的送过去,跟小朋友们做游戏、表演节目,最后发书包本子和玩具,合影留念。

有一次,到儿童院时正是儿童村田里大豆除草的季节,于是我组织学生们两人一畦帮着福利院的工人们干点活,我和福利院的一个老师一人一畦往前拔,这个老师是个离婚后的女人,辞退工作来这里做全职志愿者,我对她肃然起敬,顺便跟他聊了聊福利院的运作和资金来源,她告诉我,大多数来活动的都是带些玩具、衣服、书包什么的,其实这些东西不是最紧缺的,而且,他们一来就直接把东西放到每个孩子的手里对孩子的影响特别不好。因为为了讨好志愿者,有的小孩子已经学会了表演,她知道把自己说得越惨,嘴再甜一点就会得到更多的东西。因此,这种反复在开始是伤口撒盐,后来就是麻木了,再后来就是利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反面影响。

老师的话,很实在,我在感到羞愧的同时也知道以后自己应该怎么做,拔了没几步的时候,回头看,我的学生都已经躲到阴凉地休息起来了,只剩我和那个老师,我很尴尬正要批评他们,老师笑着阻止了我,“没关系,他们没干过这种活,大部分来的学生都这样。”我和老师坚持这拔完,又聊了聊作为儿童村的管理者,从对孩子们最好和易于他们管理的角度最佳的帮助方式是什么。我和老师擦干汗水,手上已经被绿草和泥巴弄得惨不忍睹,学生们跑过来给我递水,我想我俩坚持拔完全程已经在行动上开始影响他们了,从此我决定,我要会用我的方式让我们的帮助更有意义。

再后来,又组织了几次捐款,不再组织学生去活动、照相,而是让他们把零零散散的钱买成孤儿院最需要的面粉、大米、猪肉、牙膏、手纸,送过去,交给孤儿院的管理人员,让他们按需分配。后来几个英语和法学专业的学生去海底世界当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免费英语讲解,这样能换取带儿童村孩子免费参观海底世界的机会。攒够几个名额,就会通过儿童村管理者,安排学习进步的、其他表现优秀的或者有需要的孩子带他们去海底世界玩,把这种帮助转化为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尽量不去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这种帮助方式做起来无论是助人者还是被帮助的人,会更轻松,也会节约更多的操作成本。因此,再次呼吁,那些组织学生志愿者的人,不要搞隆重的捐赠仪式,教育志愿者们,从心底里去帮助人,而不是为了某个活动,真正从心底里帮助人才会感到心底里的宁静和愉悦,才会不存质疑,才会无怨无悔,才会持续的做下去。而对被帮助者来说,一次仪式就是一次伤害,多次就是给洒了盐后的伤口包上伪装,包裹的密不透风,再在上面画上各种伤口和血泪。表面的伤口时而新鲜,时而痊愈,掩藏下的洒了盐的伤口或许已经溃烂。

我现在仍然不知道什么叫慈善,而且以我现在的阅历和胸襟无法去毫无置疑的把帮助别人当作一项事业,但是我是心存善意的,我的由心而生的善意引导着我去帮助我身边的人、认识的人,或者在我身边遇到我认为需要帮助而我恰好也能够帮助的人。我选择做善事,有个唯一且共同的条件就是做这件事让我觉得做了就很舒服,既不会有压力又不会有质疑,更不需要做给别人看。或许这种动力就是善由心生的动力,比如带剩饭给附近独居的老人,冬天就可以,夏天不行,怕吃坏肚子;有就带,没有或者不方便就不带;比如以前,我只献过血,现在我就做好准备,要去骨髓库留档,希望有机会我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一个要与我有缘的人。这是我真正想干的事,没有任何人跟我做宣传或者鼓励,就是由心而生的一种想去帮助别人的动力,做了就舒服,不做就觉得不舒服。

我想,由心而生的善,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慈善呢?

相关文章关键词

《善由心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