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记忆 我和体育的一段情缘(十六)
北京奥运会虽已过去4年,时至今日,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仍历历在目。伦敦奥运在即,北京奥运前后的点点滴滴又浮现脑海,激动不已,信笔写来,以存历史记忆。
——题记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各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争金夺银。对于我,与其说是看体育比赛,不如说看体育技能表演,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我一面欣赏世界级水平的体育比赛,一面回忆往事。
我的少年生活在偏僻的农村,穷乡僻壤,根本没有什么体育活动。直到上了高小,体育课也就是跑步和打篮球,偶尔在秋冬两季到田野上踢一两场足球。
1952年我在沛县中学读书时,才开始有了正规的体育课。每日的广播体操是必修课,做广播体操时,体育老师说:“做一遍广播体操,等于喝一杯牛奶。”对于牛奶我没有喝过,也不知道它的营养价值,但那时人们常说:“到了共产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电灯),耕地不用牛(拖拉机);天天喝牛奶,吃面包”。牛奶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当然是好东西。加上做广播体操时,每做一节动作体育老师加上一句赞美词,像什么“蹦蹦跳跳练筋骨”、“摇头摆尾去心火”,所以大家做广播体操时心情愉悦,非常投入。
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于是全国人民非常重视体育运动。1953年暑假,沛县举办了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当时的运动会盛况空前,各乡镇和学校都派体育代表队参加比赛,县长主持开幕式,比赛那天红旗招展,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当时我代表学校参加跳高和跳远比赛,虽然我没有取得名次,却激发了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1956年我考上徐州一中,当时的体育课除课堂教学外,学校和徐州市每年都举行运动会。运动会是学生的盛会,每次运动会前后,都会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那时学校实行“劳卫制”,体育成绩必须“达标”。
1958年大跃进,学校又提出高中生必须有两项体育成绩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记得体育考核项目有100米、1500米、跳高、跳远、三级跳、手榴弹、铅球、标枪、引体向上和俯卧撑等。为了体育达标,每天早晨我练长跑至少2000米,而且还要练引体向上和俯卧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达到了“劳卫制”标准,其中最好成绩100米13秒2,跳高1米45,跳远5米。
1958年大跃进,体育成绩也要跃进,三级运动员的计划要提前完成,我每天突击练习,却达不到要求。正在我犯愁时,机会终于到来了。一日,我正在土高炉前炼铁,班长突然来到炉前叫我去考核射击。我被强行拉到靶场,那里已站满了人。我迷迷糊糊地连续射击了10枪,结果出人意料地获得三级运动员射击手称号。
1958年国庆节,我正准备回家,这时学校广播中传来徐州市举行马拉松比赛的通知,说凡跑完全程者均为三级运动员。于是我放弃回家,参加马拉松比赛。比赛开始,我跑得非常轻松,可是路程过半,我就感到非常难受,难以坚持。这时我想起体育老师讲过的“假疲劳”,只要坚持下去,疲劳就会消失。我咬紧牙坚持,果然不一会儿感到身体轻松多了。我继续慢跑,到后来简直是走,快到终点的几十米几乎是由同学架着“跑”完了全程,于是我又获得一项三级运动员称号,心里很高兴。
1959年进入大学,体育课减少,我对体育活动也开始降温。1964年受26届世乒赛的影响,全国掀起乒,我也卷入这股潮流,不到一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我渐渐地与体育绝了缘。直到今日,除了散步我对其他体育项目均无兴趣,只是偶尔看看电视节目中的体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