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远扬的上虞“油炸臭豆腐”
臭豆腐,我才写下了这三个字,就好像已闻到了有一股臭味扑鼻而来,自己忍不住就吸了吸鼻子,顿时感觉一股奇臭直灌丹田。提起臭豆腐,人们就会想起香港电影《阿呆拜寿》中那阔少爷招福(刘青云饰)和江湖卖艺人阿弟(吴倩莲饰)为了争一块油炸臭豆腐而差点动手打了起来的一个搞笑的情景。刚捞出来的,新鲜的,还没来得及下油锅的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臭豆腐,那样子是灰里带黑,黑里带灰,甚是难看。而那种臭,打个不雅的但生动的比喻,比那粪便的臭还臭。可就是这种闻着臭、吃着香的“油炸臭豆腐”,在我们上虞却是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欢的地方特色小吃。人们每每行走在大街小巷,遇见有卖臭豆腐的摊位,就会闻“臭”而至,非花费一元钱吃上一串(5块)不可;甚至在那些灯红酒绿的高档次饭店酒家用餐,觥筹交错之时,也会在桌上盛情地来上一碟色泽黄亮,香气袭人“油炸臭豆腐”,再蘸些鲜红的辣椒酱,夹到嘴里轻轻咬上一口,油而不腻,回味无穷。别看臭豆腐气味腥臭,但用嘴一尝却又是另一番风味。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小说《三味书屋》中曾经赞美过这种臭豆腐的美味。对于油炸臭豆腐,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比较溺爱,传说孙权曾经请诸葛亮边吃油炸臭豆腐边上演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一出出千古绝唱。而鲁迅先生则是品着油炸臭豆腐写出了《阿Q正传》和《孔乙已》,并在咽下最后一口油炸臭豆腐之后拍案而起《痛打落水狗》。还有据说余秋雨也是吃着油炸臭豆腐和马兰谈情说爱的。
岁月在历史的长河悄然流逝,不管世道如何变迁?我们上虞人对臭豆腐的热情却始终如一,依旧不减。上虞的“油炸臭豆腐”源远流长,臭名远扬,如今已走出家门、走向全国了,那些与上虞加盟的、连琐的店铺,在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城市比比皆是。
“大浪淘沙,淘尽多少风流?”从古到今,曾出品了多少精致的小吃,皆在历史的尘埃中黯然失色?惟有这臭豆腐,依然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中默默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上虞的油炸臭豆腐比较好吃的有“三味臭豆腐”,这“三味臭豆腐”源于松厦镇一个叫沈天智的老人,沈老的祖上几代一直都以开豆腐作坊为生,而到了沈老这辈,则以油炸“臭豆腐”为主业,直到八十高龄才歇手。六十余年中,他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制、不断摸索,所制作的“臭豆腐”亦臭亦香,外酥内嫩、清咸带鲜,味美无以伦比。
而我们上虞最早专业生产臭豆腐,并向全国推广油炸臭豆腐的是崧厦镇的残疾青年顾渭忠。如今顾渭忠在国内拥有80家连锁店,名振大江南北,而且还在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臭名远扬”,已成了上虞远近闻名的臭豆腐大王,海内外关注的重要人物。
许多华人都渴望能够吃上中国的传统小吃,为使上虞的传统小吃技术传遍全球,顾渭忠收下了异国“弟子”。顾渭忠的第一个异国“弟子”是比他大几岁的柬埔寨的程文捷,顾渭忠的第二个异国“弟子”是比他小几岁的菲律宾马尼拉市的女青年陈安妮,顾渭忠的第三个异国“弟子”是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吴长福。还有新加坡和韩国也有两名青年“洋弟子”欲拜他为师。
上虞的“臭豆腐”引起了地方政府和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中央台甚至专门派摄制组赶到上虞进行拍摄并加以宣传。
“油炸臭豆腐”外陋内秀、平中见奇,其名虽然俗气,却是一种古老而传统又极具地方特色的休闲风味小吃。然,当人们一旦吃过之后,常常会令人欲罢不能,一尝为快。
在我们江南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看见这样的场景:一副担子,一头小灶油锅,一头木格桉板,油锅小沸,桉板上调料瓶、竹签。摊主从木格里取出一块块臭豆腐放入油锅。随着“吱、吱”声响,臭豆腐渐渐转成金黄色,奇特诱人、亦臭亦香的气息弥漫开来。看着炸好的臭豆腐一块块放在铁丝篦上滴着油,围在一旁的小孩眼珠都瞪了出来。摊主慢吞吞地用一根竹签串起几块臭豆腐,抹上红红的辣酱。其中会棋有一个小孩子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拿过臭豆腐串,猛地一口咬下去,瞬时烫得嘴里“吸熘哗啦”,可脸上却堆满幸福……一串小小的臭豆腐,常常能让人勾起一种感受、一份心情,也能令人想起一个地方、一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