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愕:百万精英滞留海外不归
导读:在我们这样一个受儒家文化熏染得极其浓烈的悠久国度,无论身处何地,国人的家园感、家国感和故土情结都极其强烈。可以确信的是,如果有良好的预期,没有多少人会不愿意回到祖国。
近日读报,有一消息让我惊愕:“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万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不无担心,“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精英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如今的中国,是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要不到人才,国内留不住精英。”
掩卷沉思,不由想起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人才外流,精英滞留海外,这仿佛是国人心中的隐伤,并日益焦灼不已,成为坊间辩论不休的论题,贬之者认为出国不归的精英,是忘恩负义,是数典忘祖。有些人甚至上升到爱国与卖国之辩的层次。诚然,中国成人才流失最大国,这的确让人黯然。但动辄把人才不归泛意识形态化,甚至口诛笔伐,加之强烈的愤恨之气,也实属不必。
首先回不回国是一种自由选择。一个人能够自由选择,本身就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义,如果粗暴要求留学生回来,否则便大加挞伐之,这反而背离文明。再说,我国在留学政策方面一直提倡八字方针:支持出国,来去自由。以前我们主张“回国服务”,后来改成了“为国服务”,提法的改变也意味着观念的变化。这种开放、宽容和自信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雍容高度,也是对以往做法的一种矫正。
应该意识到,在这样一个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的地球村里,人才流动再正常不过。一方面我们看到大量人才留在海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海外许多精英来到国内。而且不应只看到我国的人才聚集到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其他不少国家的人才也同样聚集在美国,比如英国人才往美国流,德国人才也往美国流,我们的人才流出去又有何不正常呢?
其实,最需要深思的是,为何有那么多留学生不愿意回来?精英不愿意回来,或者说一些人发誓有机会一定出国,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国内科研、企业机构吸引力的匮乏—从科研机构用人机制、科研环境到薪酬标准,国内外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其二,怕回来学非所用,忍受不了现有体制。其三,则与耳闻目睹或者遭遇到的一些黑暗现象、丑陋现象有关,甚至一些腐败事件的频仍发生,使这些人哀莫大于心死。
还需提及的是人才浪费。三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比如,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一些单位则是“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试问,现有人才已是如此浪费,那些精英即便回来了,能人尽其才吗?
另外,该反思我们的做法。我们不能把优秀的青年送出去后,就忘在了国外,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硬件基础上去了,人才就自然会回归。事实上,10年前1999年的留学生回归比例还有35%,但2008年回归比例反而下降到28%。因此,国家应当在政策、行动上体现出真正重视人才,推动人才回归也鼓励人才环流、在海外贡献祖国,通过完善有关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等,挽留我们优秀的人才与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
其实,在我们这样一个受儒家文化熏染得极其浓烈的悠久国度,无论身处何地,国人的家园感、家国感和故土情结都极其强烈。可以确信的是,如果有良好的预期,没有多少人会不愿意回到祖国。
同时,遏制人才流失,我们也可以主动取出海外人才储蓄,主动吸引与争夺外籍顶尖人才。为此,可以采取更为开放的人才强国战略和策略。如可以建立中国移民局,欢迎外籍人才来中国,而不仅仅是海归;可以向印度、菲律宾、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开放双重国籍,吸引更多华裔人才回归和更加方便地往来;可以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力度,让他们留在中国为中国服务;可以像新加坡一样,成立国家猎头,全球招聘高端人才;可以开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公务员系统,让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加入进来,帮助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