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浅评《苦恋》有感

浅评《苦恋》有感

2013-10-13 07:38 作者:破茧taotao 阅读量:3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坐在电脑桌前,我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动笔写起电影《苦恋》给我的感受,不仅仅是有关它的内容,还有它背后所传达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思想,更有关社会大众对它的不同的评价。作为一个没有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革命思潮动乱的90后青年,我不知道我的体会是不是会偏离社会评论的主线,但总的来说,对于《苦恋》,给我的感受,是凝重的悲哀,是疑惑的思考。

1980年底拍摄完成的《苦恋》是根据著名作家白桦的同名电影剧本《苦恋》改编完成。从剧本发表的1979年9月到1981年10月,围绕这部电影持续了两年的争论,并在文坛上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赞扬者认为白桦的《苦恋》是反思文革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批评者认为《苦恋》是白桦在污蔑中国共产党,污蔑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予以严厉的批评。在那个敏感的时代里,白桦的《苦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少文化管理高层决定用批判《苦恋》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但更我却觉得,《苦恋》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佳作,至少它的艺术表达方式很独特,蕴含了很多的智慧,它的内容也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查阅相关的资料,尽管批判者举出种种的例子来表明《苦恋》是存在着严重的思想错误倾向的反动作品,我却并不认同。网络上不少学者都对《苦恋》受批原因进行探寻,归纳起来也就四点:第一,电影运用较多的对比手法,突出了画家凌晨光爱祖国,却被祖国伤害的家破人亡,蕴含了共产党不如国民党的意思。第二,电影最后的结局是画家凌晨光被迫害致死,最后再雪地上留下了一个硕大的问号,而批判者认为当时正值四人帮被打倒,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之际,用这样的暗示手法,体现的更多的是我们向着谁斗争,矛头直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是电影中凌晨光的女儿直接点出的那句话——“您爱这个国家,苦苦留恋这个国家……可是这个国家爱您吗?!”这样一句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无疑是直接表明了《苦恋》的反动,这句话里,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抱怨的语气,与当时社会所倡导的爱祖国完全对立,也就成了《苦恋》受批评最主要的证据。第四,是电影中比较有禅意的一句话,是少年凌晨光问庙里的主持为什么佛像会那么黑,主持说是善男性女们的香火把佛像给熏黑了,而且主持还说:“奇怪吗?孩子,尘世间有许多事情的结果和善良的愿望往往相反……”批评者认为这是在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的新社会与原本的意愿相反,人民大众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情况下,新中国甚至不如旧社会。这四点,是批评者在对《苦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电影存在的反动因素中最为严重的几个错误思想,也是当时这场风波里,大众批评白桦和他的《苦恋》的矛头所在。虽然当时的在文化领域倡导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但是毕竟那时候的文化界还没有统一的思想。在我看来,《苦恋》只不过是给了管理者一个理由,文化管理高层们在研究后,决定通过批判《苦恋》来达到统一思想,确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于是,《苦恋》成了牺牲者,有了较为坎坷的命运,直到现在,还是中国的禁片之一。

但是,尽管这么多的资料都告诉我们,《苦恋》是一部存在政治错误的电影,我仍然很喜欢电影给我带来的反思。对于《苦恋》,我们为什么不能以较为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它独特的闪光点呢?

不得不说,《苦恋》的作者白桦是个非常睿智的作家,从《苦恋》的内容来说,有许多细节安排的非常出彩。举两个小例子来说。我较为难忘的是那个场景:凌晨光的女儿跟着所爱的人出国了,凌晨光跟绿娘走在雪地里,在家门口碰上了移居法国的娟娟来看望凌晨光。凌晨光把娟娟迎进了家里,绿娘对着开车送娟娟过来的同志说,请他进屋休息一下。那位革命同志居然说:为华侨服务是应该的。这样的一句话,对着本来也是移居美国的凌晨光的一家人来说,是极具讽刺性的。多年前,凌晨光为祖国的解放而受伤,被迫前往美国。在美国已经是个出名的画家,为了祖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回到国内,希望建设祖国,却在参加画家会议的时候被质疑说,为什么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刻移居国外,被打成了右派,接受劳改。而在早期就离开祖国,移居法国的娟娟一家本没有为祖国做出贡献,也没有再次回到祖国,却被礼让的对待。抛开它的政治性,光从艺术表达方式来说,这一细节没有直白的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公正待遇,却从一句话表明了一切,手法极其的高明。很多人问,什么样子的艺术表达方式才能扣人心弦,这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有一个小例子是电影最后的那一个问号的设计。在观看影片的结局的时候,观众只能看到凌晨光不断地在雪地里爬行,本来以为是为了突出他的悲惨境遇,却在最后一刻豁然开朗,原来所爬出来的印记是一个问号。问的是什么呢?不少人解释说是来源于屈原《天问》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要表现的是凌晨光的求索精神。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到底那个问号对于凌晨光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作者本人没有对其作出很多的解释,但这是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着我们大众,我们需要问问自己,需要求索的精神。电影里,凌晨光问的也许是他悲惨不公的命运,也许是他的不甘跟无奈,但是现实里我们能不能从这个问号里,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叩问自己的内心,真实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同时,《苦恋》里还蕴含着很多的哲理,能反思和学到很多。还记得那个画面吗?凌晨光刚被打成右派,被迫搬到了一个没有窗户,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天空的房子里。女儿抱怨,他却为女儿花了一个窗户,告诉女儿说,“人总是要生存的,没有窗户,我就画上一个窗户,如果嫌冷,就画一个春天。”这不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吗?现在的社会,有多少的人面对不了压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们以为这是解脱,却从另一个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胆怯。凌晨光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不畏现实压力的反抗精神跟乐观精神。拥有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才能坦然的面对一切不好的事情,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不是逃避。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告诉自己,我们不能够克服,那么我们永远会停留在困难的沟壑里;而当我们无畏困难,直面苦难,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勇气去克服困难,而我们往往会成功。套用凌晨光的那句话——人总是要生存的。还有一个场景也蕴含着丰富的禅理,却也是被众人攻击的因素,就是主持说的那句话:“奇怪吗?孩子,尘世间有许多事情的结果和善良的愿望往往相反……”虽然,当时的批评者对其进行了很多的解释,把这句话当成是《苦恋》反动的证据,但是单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这个不也是现实的哲理吗?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怀着一个善良的意愿,但是结果却往往相反。我们关心破茧的蝴蝶,想要帮它一把,从茧里面把它拉出来,结果呢,这样的蝴蝶往往会失去飞翔的力气,最后失去生命。我们溺爱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当成是温室里的花朵,结果呢,孩子越来越脆弱,经不起一丁点的打击。细细品味这句话,发现它道出了很多的事实。一个善良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重处事的方法。“好心办坏事”是一句谚语,总结的精辟,却往往被人忽视。似乎只要有一个善良的意愿,那所有的一切错误都应该被原谅,这其实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尘世间的事情本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有所顿悟。

抛开政治原因,《苦恋》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苦恋》带给我更多是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审视,它体现的是一种较为真实的感情,和对于生活的反思。真正的艺术作品,莫过于此。

(文章部分原因参考万军的《苦恋》受批原因初探)

相关文章关键词

《浅评《苦恋》有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