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植经济生态林争做播撒绿色人
----内乡县林业的绿色建设进行曲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河南省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是河南省25个重点山区县之一。全县总人口70万,辖6乡10镇289个行政村,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6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林业用地总面积203万亩,有林地面积193.9万亩,占95.5%,森林覆盖率达60.1%,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授予“林业生态县”称号。
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做好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和经营生态三篇文章,全力打造”森林内乡”品牌。
2011年该县落实森林资源管护面积140.4524万亩。其中:国有林1.2万亩、集体所有的地方公益林139.2524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2万亩,植苗造林0.1万亩。去年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层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强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收到明显效果。
合理部署,描绘绿色发展规划图。
该县坚持“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生态经济强镇”的工作思路,围绕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抢抓机遇,争创省级模范,“造绿、添绿、护绿、”协调推进,全县生态水平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
根据创建“全省绿化模范县”工作总体布局为“一核、两带、三园、四射、五基地”。“一核”指以县城区为核心,大力建设各类公园、广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环城林带,打造优美人文居住环境。“两带”指水系绿化带和公路绿化带,在全县道路和河流沟渠两侧,建设护路林、护岸林,打造高标准绿色通道。“三园”指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林业科技示范园,提升大沙河湿地公园建设层次和水平;“四射”指以312国道、豫52、豫53省道为轴心,向四极辐射至南部桃溪镇、西部瓦亭、北部马山镇和七里坪乡、东部龙余关乡和灌张镇,建设生态示范乡镇。“五基地”指以赤眉镇邵家岭、鱼贯口村为中心的油桃基地、以湍东镇龙头村为中心的苗木花卉基地、以余关乡岱军岭浩林果业公司为中心的薄壳核桃基地、以王店镇为中心的林下养殖基地、以板场乡为中心的山鸡养殖基地,带动全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植树造林,叫响绿色建设主旋律。
近年来,内乡县抢抓省、市“植树造林行动”、“增绿工程”、“创建森林城市”等机遇,加大治山整地、荒山绿化、雨季造林等生态绿化工作力度,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走依法治林、项目壮林、科教兴林、创新强林、和谐立林的“六轮驱动”新轨道,把造林工程作为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效益工程来抓。
2008年至今,该县通过招商造林;承包造林;合同造林等多种造林形式,止目前该县共落实马山、夏馆、大桥、赤眉等片区森林资源管护面积157.6524万亩。栽植补植树种成活率达98%,其中:国有林1.8万亩、集体所有的地方公益林151.1524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4万亩,植苗造林0.7万亩。仅2008年,全县投入造林绿化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造林2.91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绿化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49.8公里,乡村道路110公里。绿化交通沿线荒山0.46万亩,矿区0.4万亩。建设经济林0.4万亩,建成小康生态园林村130个,形成了以通道绿化为骨架、荒山绿化为基础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同时,该县发挥地域生态优势,大力实施退耕还果、还林、还花卉苗木,并把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与优化生态旅游环境相结合,实现“赏花、避暑、采摘、观光”的旅游效应。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突出打造了浩林(核桃)果业公司等6个省、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推广林果新技术,发展了赤眉镇优质品种、上市早、脆甜等独具特色的果品(油桃)生产基地。2012年,赤眉镇林果面积达到15万亩,油桃总产量突破45万斤。
全民携手,做好绿色护管接力赛。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该县狠抓护林防火、白蛾防治和古树名木保护三项工作,上下动员、齐抓共管,打响了护林工作的全民保卫战。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实施中,该县注重搞好队伍建设,构建了管护网络。他们在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天保办公室,村民小组设立天保分点,按照“一推荐三对照一公开”的选聘程序,确定天保工程护林员303名,并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还在6个重点乡镇成立了天然林防火纠察中队。
为了巩固绿化成果,该县进一步落实护林员职责,防火禁烧实行“两固定、一流动”的管理模式,强化广大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对美国白蛾防治采取“全民参战,群防群治”的模式,切实维护了全县林木资源;不断加强和完善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对全县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全部建立了档案,实行挂牌保护,确保了近五年来全县乱砍滥伐、侵占林地、破坏绿地等行为“零发生”。同时,重点围绕林业法律法规、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工程管理办法、业务技能和工作职责、天然林保护政策、林区巡护管理常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等内容对全体护林人员进行培训,既当护林员,还当宣传员、技术员。为了提升护林队伍形象,他们为每名护林人员制作了春夏秋冬四套管护工装,统一人员编号,配备了6件套灭火工具。今年灯节刚过,他们把护林员和森林公安干警、林政稽查人员组成天然林防火纠察大队、纠察中队,在七里坪乡举行大规模扑火演练。
景观美化,筑造绿色田园雅居点。
按照“一带一色、一路一景、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宜居内乡”的特色品牌。不断推进和完善景区景点和城镇村居建设,完成了全县16大生态风景区绿地建设和宝天曼、五龙潭、七星潭、狄青洞、云露山、府君庙等近20项景观绿化配套工程;完成“农家乐”、观光基地、采摘园区等景观绿地、林地建设项目;不断完善村庄、机关、学校、厂企的绿化美化建设,达到人均公共绿地5.8平方米。同时该县不断推进和完善绿色通道建设,实施了省道312线、豫52、豫53等绿色通道示范路段、村级重点路段和主要沟域生产路的绿化建设。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公路绿化530公里,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500余万株。同时,完成了湍河等14条小流域沿岸的生态防护林和景观林地建设,绿化率达到95%,呈现出“绿染千里路,碧映万方水”的优美景色。
多家联动,念好绿色生态文化经。
该县坚持推进“绿色行动计划”,通过造、封、育、管并举,强化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建设,着力打造出宝天曼国家森林公园、菊潭公园、地质广场、烈士陵园、方山等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人们回归自然、陶冶情操、沐浴绿色、体验生态的场所。该县林业、环保、教育、文化、宣传、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宣传普及自然生态文化,主动参与并引导民众参与“植树节”、“爱鸟周”、的植树、护绿、生态旅游等生态活动,植“民爱林”“自然林”、“常青林”等纪念林。在促进发展与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森林生态大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些年来,该县依托厚重、丰富的文化,将红色革命文化、山水旅游文化等与自然及森林生态文化密切结合,既提供物质消费品又能弘扬花文化、茶文化、森林文化等,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生态建设,唱响绿色旅游致富歌。
该县围绕绿色主题,开发以赏花踏青、果品采摘、观光休闲、乡村民俗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积极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强大的林业产业,闯出了一条以森林促旅游,以旅游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是立足森林旅游,宝天曼、五龙潭、七星潭、狄青洞、云露山等森林旅游景点,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具一格的天然图画,成为我国中原地区一块块带有神秘色彩的风景旅游胜地。各景区地质和森林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环境条件优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让你目不暇接;宝天曼3000余公顷的处女林带,这里一直保持着原始状态,林间树木自生自灭,佳木异卉,多姿多彩,让人心旷神怡;二是立足林业产业带动园区观光游。发展了优质油桃、板栗、薄壳核桃等绿色无公害果品,并每年都举办果品采摘节,深受广大市民游客青睐。果品园区建设以富有科学性、现代性、创新性的技术优势,开展了以示范观光、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不仅促进了林果产品的增产增收,还吸引了各地学习考察团的到来,同时,结合农家乐生态旅游,带动了全县生态观光旅游的热潮。
山川河流披绿衣,青山绿水生态秀。、如今的内乡荒山披绿,林带吐翠,村庄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绿色的旋律。如今,内乡县正沿着天蓝、地绿、水清、民富、县强的现代林业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地址:内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刘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