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就在我们放假的前几天,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凌空而下,大地震撼而后,他在血泊中悄然长逝。那一天,本可以如往常般的平淡,谁也没想到那一声巨响居然代表一个灵魂的离去。
于是那便成了那几天茶前饭后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学路上,爱好八卦的男男女女讨论着那人因何而死,有没有女朋友,家里怎么样,学校什么反应。然后,已逝者的博客,空间,人气爆增,就死后一天的点击量超过生前所有。
这算是在瞻仰遗容,关心逝者生前的情感生活吗?人都不在了,这份关心是不是迟了点呢?如果只是纯粹的追踪八卦新闻,那太可耻了。古人云:死者为大。这么做是以死者的尊严去换取自己好奇心的满足。
有多人批判死者,说其不够阳光,性格内敛,不合群,所以才走到自杀那一部,还说这样的人最危险,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要我们大家小心为上。这是何等冷漠的评价。人的性格很多,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活泼开朗,人家内敛,你就要隔离人家?一个人不合群,可能有其无可奈何的原因,身边的人要做的不是让他继续不合群,而是帮助他合群。
还有人说,他死的不负责任,自己乘鹤西去,留下年迈的父母伤心欲绝。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想,太多心结打不开,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活着比死还痛苦。我想,选择死亡,他也是无奈的。
我觉得,有些自杀是可以避免的。一个本该人格健全的少年却想不开要走向死亡,他生前一定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难道他身边的人就一点没察觉吗?其实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安慰,或许可以挽回一个生命。这让我疑惑,是他抛弃了世界,还是世界抛弃了他。
作为旁观者,探究其自杀的真正原因已无济于事,去指责死者性格的孤傲更是无耻,唯有多关心身边的人,才可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教室里,那个空位依然无人填上,宿舍楼中,一个礼拜都没人敢在周围住。大家虽不是鬼神论者,但面对此等事,难免小心为上。这是风俗习惯烙下的劣根,几千来亦如此。但如果死者在天有灵,看到此情此景该是要伤碎了心了。生前,与人隔阂,死后,人家还千方百计躲着你。
如今,人已逝,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看了让人何等心酸。追悼会上,放眼望去,爱哭的不爱哭的,齐刷刷的流泪。倒是父母二人,红着眼,没什么泪,也可能是流干了吧。等到结束大家回去时,那些哭的泪人似的,早已谈笑风生。仿佛刚刚只是面具。也是,刚刚那种状况,装也得装的伤心一点。给我的感觉是舍得眼泪的人是可能最虚伪的,而真正伤心的人未必有泪。
人死如灯灭,纵然是纯金的灵柩,不腐的尸身,生前那个活生生的躯体也不会再创造生命的轨迹。对着遗像,挤出几滴泪,抽噎几声,又算作给谁看呢?与其指责死者生前性格多么缺陷,他的死多么不负责,不如多关心身边的人,避免那样无谓的死亡。当然,一个人能活得阳光点自然最好啦。
人其实都挺自私的,对于身边人的死亡,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不管怎么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