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贺钦与他的诗歌

贺钦与他的诗歌

2013-10-13 21:23 作者:王占国 阅读量:2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贺钦( 1437 — 1510 ),字克恭,自号医巫闾山人,人称医闾先生。明代义州卫(今义县)人。其先祖为浙江定海县人,因戍边落户义州,遂为义州人。

贺钦少年时好学,对《近思录》很有研究。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中罗伦榜二甲 20 名进士,授职为户部给事中。成化四年( 1468 年)春,京师地区大旱,贺钦上书朝廷,要“以实心行实政”,未被采纳,愤感仕途黑暗,毅然辞官,拜当时人称“活孟子”的陈献章为师。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明代大理学家,善画墨梅和书法,诗精字妙,自成一家。贺钦对陈献章非常崇敬,回到义州后供奉了陈献章的画像,经常写信互相联系,向陈献章求教,学业大有长进。

明弘治元年( 1488 年),经大学士刘吉荐举,朝廷任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抚治商洛等处兼守汉中府地方。还未上任,他的母亲去逝,因此上书恳请辞职。他直言敢谏,在《辞职陈言疏》中陈请 4 件事:一是访真儒以讲圣学,二是荐贤才以辅治道,三是遵祖制以处内官,四是兴礼乐以化天下。特别是针对明皇帝重用宦官操纵朝政的情况指出:宦官在朝不应干预朝政、在外不应掌握兵权。奏疏长达数万言。此后贺钦一心崇学,决意不仕,隐居于闾山下,建小屋读书其中,博览群书,静思默识,反复实践,率先礼仪,尊重乡邻,为人排忧解难,赢得人们的敬佩和爱戴。

明正德四年( 1509 年),宦官刘瑾用查勘屯田的手段扩占辽东田地,大肆搜刮民财。义州卫的地方官又极贪暴,逼得民众无路可走纷纷起来造反,焚毁厩舍,殴逐委官。贺钦听说后,急忙向民众说明劫掠的害处,百姓情绪才安定下来。同时,贺钦主动向朝廷派来的官员陈述情由,进行调停,使民众免遭杀戮。

贺钦学习面很广,但尤精于四书、六经、小学。学习不求好高鹜远,强调修心,而且尽量做到以身实践。贺钦写过大量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章和诗篇。《义州修建边营堡记》和《劝乡人习射》等文章中,记述了义州卫各营堡的修建过程和战略意义,讴歌了为保卫家乡而奋战的勇士。在《偶成》诗中,他写到:“凌之浒兮一竿竹,水淖淖兮山矗矗。青烦归来三十秋,闲云野鹤相追逐。日长午困憩茅轩,声利天关心自足。终身得此复何求,况是书香儿已读。”在诗中他把自己比作是凌河边上的一支青翠劲竹,有着浩浩河水的胸襟和巍巍青山的操守。紧接着,又描绘了他弃官隐居家乡的 30 年间“闲云野鹤”的生活。

他还写了大量歌颂家乡大好河山的诗篇。 贺钦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为赠答诗,而且所应合的对方的诗歌也大都无考,但是从现存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窥见这个堪称传奇文人的内心。

在他的诗文中有很多诗篇都与垂钓有关。《??溪》中写道:“晚?匹蛟出,垂?城西隅。蚯蚓偻且蓖,??碉自如。?或得其丰,蒺重不盈?。浩歌指?路,得意赝在酤。”叙述出城钓鱼的经过,而且语言基调十分轻快,体现了作者对钓鱼的新鲜体验:得到的鱼并不在乎它大小,最难得的是那种“浩歌指?路”的心情。

又如《铨扇上?酤?》二首:“江上?酤翁,不滓家何?。我恨?溪未得朋,安得陪君同住?”又“倚杖看?山。垂据??水。山钷宿炱檫。水面清锾起。”前一首写出了对垂钓的闲适生活的向往,后一首想象在家乡观山垂钓雾漫风起的美好景色。自古垂钓生活一直是名人雅士的最爱,姜子牙出仕之前就是江边一钓翁,而卧龙先生也有闲坐湖边垂钓的记载。贺钦钟情于写钓,不仅表现出他幽静清雅的品质,也隐隐透漏出他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痛苦。

除了垂钓,他笔下钟爱的还有菊花,如《?囔人》“??退士偏?菊,?真君家品最奇。欲挈一??就兖,不知何日是檫??”先讲“退士”在联系自己,本来有些伤感,可是下面笔锋一转,写到要边饮边赏,接着就问主人花开的时间,在不如意中又尽显阔达。再如《寄大尹邵文明》“樘官揎胯嬴??,??幽花手自栽。何日一樽同笑傲,?昏?看?霜檫。”其中的“带霜开”又别有深意,虽有霜雪,却依然笑傲。说起菊花,就不能不联想到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也不能不联想到他那宁静高远的气度。同样的辞官归隐,五柳先生在贺钦心中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一个楷模。“宅?五柳散春晋。”也许这也是他思想中的一个支柱。

虽然他的诗文中透漏出很多对怀才不遇的愤慨,但总体说来,他还是一个乐观阔达的人,在士人眼里,山水青竹,飞鸟闲云已经让他感觉满足,发出了“终身得此复何求”的感慨。下面的几首诗也完全体现出这种心情:“清锾明月何?偕。厩水青山自可常。三十年??外事。此心诹得不炎?”。“一判?山三十年,?稃笺?渴清泉。此生自信能知命,莫把行藏更?仙。” “携?欲就名?兖,借?如今春?睢5?眉t芳秣未蓖,便?枝下??禽。”。“忽忽光?六十鹞,年??自惜居衷。茅??日??事,一炷清香一卷?。”随着光阴的流逝,士人已经渐渐的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虽然生活清苦,但是手挚一壶清酒,几声鸟鸣,几瓣落花,粗茶淡饭,青灯书影,隐的快乐,隐的清雅。

在他的隐逸生活中,朋友的到来也常常是他十分快乐的时刻:“退士判??呼?,罄起倒屣樵前迎。故人久?喜会面,嬴?酌酒心相?。”(----《伯初咿蕴留?嬴?》)“昔?陪子共??,情分相投北斗城。?我十年身已哌,?君一律句尤清幽。居忽?高?咿,多病深?倒屣迎。?遇故人丁大尹,呗?同陪?平生。”(——《和?喜?本仁相蕴》)两首诗都写到“倒屣”而且也都表现出士人见到多年老友的惊喜和激动,诗文都很富于感染力,在让人对他们重逢感动有加的同时也有一种浅浅的孤独和悲凉从士人热情的文字中渗透出来,读之不免有些酸涩。

另外,贺钦与佛学也有很深的渊源,诗中有《铨孺佛堂壁》等题于佛堂上的名句“峭壁?成孺佛,身招提檫??千。春行童不滓?幽客,锗作?墩?法人。”“?端石洞可?身,水喏山??得春。?遮高僧休?客,西林曾寓著?人。”而在奉国寺中也有他亲笔写下的对联:合掌拜如来,来也不必,只须向天理人欲,辨得清就登彼岸;澄心参大道,道在性生,但愿尔善男信女,回头处即是阿弥。倡大教于西方,不生不灭,迄今数千年来,金殿中永存香火;传法门于东土,无假无真,但愿一切众生,红尘内普入祥云。

佛家一直讲求空的境界,而隐士的天人融合的观念也与其不谋而合,对佛家的关注也使贺钦的思想感情更加清晰的展示出来。“辨得清就登彼岸,回头处即是阿弥”恐怕也是他的自警之语了。

明正德五年(公元 1510 年)十二月初四,一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贺钦去世,享年 74 岁,葬于医巫闾山谷中(今义县大榆树堡镇)。明天启元年( 1621 年),朝廷赐谥为恭靖。后人将他的诗文编为《医闾先生集》,共 9 卷。

贺钦的一生,虽然没有仕途上的大起大落,但是敢于直言进谏,能够平静归隐,虽隐但不忘教化一方百姓,乐天知命,正象明代诗人潘辰播在《医闾先生墓志铭》写的那样:“先生伟哉,男子力到功深,逢源达委,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谏则忘身,隐则乐己,不愧不诈,尽善尽美……”.

由人观诗,由诗寻人,一代学者随着那些诗作永远留在了闾凌大地,融进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传送千古。

相关文章关键词

《 贺钦与他的诗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