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烦恼源于心灵的不自由
渐渐地感觉自己越行越远,越来越浮躁。大学生们每天都说自己很累,很忙,身心俱疲。恍惚间,我想问一个问题:你还有心吗?在大学的时光里你关注过自己的内心吗?人留给自己的时间总是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随着潮流不由自主的前行。于是便滋生出两种人:在潮流中能清醒沉着的成为智者,思想被潮流袭击的人成为傀儡。而大多数人是不自觉的活在大众价值观中,整天劳碌奔波,权衡比较,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结果怏怏不乐,心境沧桑,风采殆尽。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读书的思想,可是我们却从来不被告知为什么要读书。即使有,最多也只是一句:现在你不读书,将来怎么办?将来怎么办?不是说天无绝人之路吗?上天从来不为人安排死路--尤其是在这个年代里饿死更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被连哄带骗的读着书:雪白的卷子上如过印着鲜红的100分,就会博得一片掌声;阴郁的卷子上如果飘着黯然的59,则会迎来嗤之以鼻。人们总爱活在自己的想象当中,虚拟让他们看到希望,而其实确实活在一种微乎其微的可能当中--正如他们相信考试满分就会飞黄腾达。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六年,三年,熬到了高中。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感觉到乏味了,疲惫了,掌声与赞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同时我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陈旧的一套使我们产生视觉与听觉疲惫。随之而然,骗术也就变了。小孩长大了,不喜欢棒棒糖了,想踢足球。于是,大人们就说只要努力,高考考好了,爱怎么踢就怎么踢。进大学就可以玩了,结果我们玩出了两种人:一种人才,一种人渣。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受骗了。可是骗自己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社会和自己。社会说大学生是知识分子,地位崇高;大学生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说等我像那位大哥哥一样进入一所好大学,成功就接踵而至了。最开始是被骗,后来是骗自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学到了知识,还有就是骗自己。想象总是伪装的高手,而我们却似飞蛾扑火似地一头栽进这海市蜃楼。
可是,我们有没有回过头来问自己:我爱读书吗?我为什要读书?如果不管社会骗我们的金融业是一块金砖,我们回选什么?有没有想过我在追求什么?我为什么追求他们?我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吗?可以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但是要问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现在哪里?你现在又在哪里?追随潮流的千军万马中,还是在坚持内心选择的崎岖山路之上?高速旋转的黑色漩涡当中,还是旁边的一股清流呢?
我开始理解90后的朋友为什么总是那么的伤感,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都能挑出一段令人心疼的话来。我也开始明白90后为什么那么多的抱怨,即使是芝麻绿豆也能让人感觉像是泰山崩塌。在这些伤感抱怨后,90后又开始说淡定。我们在这个疯狂的年代,始终走在潮流袭击的前沿。手足的缺少,让我们孤单;父母的期望,重重的压在肩头;社会的价值取向,成为唯一的风向标。即使在富庶的生活下,我们也觉得只有用悲伤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与感情;当这种悲伤泛滥,于人无动于衷时,我们开始抱怨--现实总是残酷的,同情是无谓的;抱怨也无济于事时,就只有淡定了。就这样,我们在不该深沉的时候装深沉,在该成熟的时候却脆弱了。当心中的一切受到压抑时,我们便开始标榜个性,用疯狂的方式来配合这个疯狂的年代--如果社会是堕落的,那我们就一起吧!非主流便这样展开得轰轰烈烈--集哀伤,抱怨,疯狂,嗤笑于一体,用雷人的方式向这个世界打招呼!我常常在想,我们年少轻狂是这么折腾,哪一天,我们真正老了,成熟了,回过头来看这一切,会不会只是一声嗤笑?
当我们难过,烦恼时,我们总以为是社会错了,其实,是我们错了。当我们信奉学姐们的“金玉良言”时,我们的脚步就开始停滞,信心就开始磨灭;当我们听说善于与人交际是成功的一大法宝时,我们便开始改变自己踏实的本质;当我们开始追随前辈们成功的足迹时,我们就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枷锁。我们羡慕高中生的简单生活--上课,吃饭,睡觉。可是在大学如果我们每天也是八节课,就会觉得压抑;出个早操,就更郁闷。不是生活复杂了,而是我们不想要那简单的生活了;不是大学不自由了,而是我们驾驭不了;不是人生不快乐了,而是我们已无法静下心来去品尝那份寂静的甘甜。寂寞是道风景线,高中如此,大学更是如此。我们总以为看透了社会的本质,可是大部分人都只看懂了浮华,浮华的背后的本质到底又是什么呢?浮华自古有,只是当今更猖獗;本质未曾变,然而世人多眼拙。浮华落尽见真醇,但见璞玉无瑕。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心灵的不自由!每个人成功的定义应该是不一样的,成功的足迹也该不尽相同。面对纷杂的世界,我们待之以宽容,朴素外,就该放飞自己,追随自己的心声,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尽管走自己的路需要很大的勇气,毅力和决心,但起码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心灵是得到满足的,自由的!与其屈心抑志追求别人的脚步,不如自己放心驰骋,一展才华!
是的,童话已经结束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写神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