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
小人书,这名字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20世纪70年代)来说不会陌生,那时的童年谁会没有几本小人书,谁会没看过小人书呢?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连环画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到了清末有了石版印刷,连环画艺术趋向成熟。1929年受有声电影的影响,连环画在画面上“开口”讲话。1932年以后,连环画才红火起来,出现了朱润斋、周云舫等名家。1949年后连环画发展进入高潮期。连环画的黄金时代在五、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1966年5月到1969年期间,小人书出版几乎是空白。1970年开始,小人书的创作出版又形成了高潮。“文革”以后到80年代,小人书发展进入鼎盛期。正是鼎盛期让我们这一代人开始读书识字的孩子赶上,确为一幸事!可以说我们的很多知识来源于那本本方寸的小人书。
记得,那时考好学习成绩最大的奖励就是父亲领着我去新华书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到柜台前,翘起脚,睁大眼睛,在那离自己有着近一米的书架上,寻觅着自己的钟爱。一旦有自己中意的就麻烦店员拿过来,翻上两页,相中了就让店员开票,然后去收款处付钱,在拿回票到柜台上领书。书到手了就是快点回家,趴在炕上一页一页读了。
小人书,图文并茂。那精心素描的线条勾勒着山水,勾勒着花鸟,勾勒着人物,勾勒着喜怒哀乐,勾勒着风土人情,勾勒着从古至今……每页下面短短的两三行小字就把这页的内容解释明了,没有拖泥带水。象那种一套十几本的小人书是我最大的喜爱了。《水浒传》的豪情义气,《三国演义》纷乱纷争,《西游记》的大闹天宫,《红楼梦》的黛玉葬花,都是从小人书最初知道的。
小人书的乐趣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偷看,而是把自己的小伙伴叫到家里,把小书箱往炕上一倒,小伙伴们就像一个个小饿狼在小书堆中寻觅着自己的食物,这本看过,仍在一边,那本没看过,拿起来就躲在炕里如饥似渴翻看起来。小人书还有一乐趣那就是借阅。在人家看到了自己没有看过的小人书,爱不释手,看到正浓时,耳边传来父母叫你回家的声音,咋办,只好厚着脸皮向人家借了,信誓旦旦,保证看完还。这也就成了儿时交友的一种标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否则,在忍耐了好久也不见自己的伙伴还书,只好要了。给了就是朋友,不给那就是敌人了,就会记下“江湖恩怨”。
这就是小人书带给我的童年快乐,带个我的人生启蒙。现在,都想拥有一套当年的小人书,那怕是一本,这是一种奢望了。随着童年的渐渐远去,那些小人书也渐渐地消失了。你看,在那上海的古玩市场那一套套品相好的小人书的惊人价格,就知道细心的人是大有人在的。从90年代开始,小人书的收藏逐渐升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文化娱乐消费方式日渐丰富,而“小人书”因色彩单调、形式古板日渐淡出孩子们的视线。在创作上,连环画一般都是长篇写实性、故事性的作品,也只能一笔一画地勾描,劳动量较大,而卡通画、漫画只注重在一个情节上进行夸张,且可以成批成批地制作。老一代连环画画家逐渐淡出之后,中青年一代作者有的为追求经济效益开始粗枝大叶绘图,或者将创作热情转向其他画种。由于人才青黄不接,连环画精品从此寡见,创新无力。
小人书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她永远不会淡出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那段难忘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