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醇香的课堂
下午第一节课,近五十个班级的校园,有一个教室里,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中飘逸着丝丝醇香。怎么回事?走进看看:小个子张俊,平时里就是班上的“开心果”。这时,站在讲台前的他,正张着大口,以身体稍微后仰着姿势等着吃什么。“开心果”等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天鹅肉,而是酒,是同学自己做的甜米酒。这是在表演小品?还是班级开展文娱活动?都不是的,是在上课。
是谁这么大胆,上课竟然让学生喝酒,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找找看,原来“开心果”旁边的那个稍微脱顶的中年人,正在用八宝粥盖中的小汤匙,盛着酒,往“开心果”张俊嘴里倒。每倒完一次,张俊都会品酒师般地,又不改孩童天性的咂巴咂巴嘴,做着夸张状然后,转身在黑板上书写着自己的感受。哦,原来是在上课,这是生物课堂,是醇香飘逸的课堂,醇香般笑声飞扬的课堂。
上课的老师是谁?是我,“逆转课堂”的堂主朱华忠也。按照教学进度和大纲编排,本学期的第一个生物实验,就是“酿制酒酿”。我每次教到这个章节,都要求每个学生回家亲自要做这个实验。可是,任务布置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做甜米酒,只有少数人做,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有点差。这次,当我跨进教室之后,学生说要上“品酒课”,我只好听学生安排。进行统计之后,我发现只有六个学生带来了制作的米酒,还有的学生做了,但没有带进来。
为了兑现我的“开一节品酒课”的许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将这六个学生制作的酒,按照顺序编入号摆放在讲台上,然后,让愿意当‘品酒师’的学生,上讲台前品酒,每品完一个之后,在黑板上对号入座地写上品酒后的感觉。这次,有“三男三女”学生主动上讲台当“品酒师”,分别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综合他们的感觉之后,评出最佳酿酒师。
“泡饭”、“白开水”、“米+水”、“米汤”。这是对酒的评价,“这个同学的酒,不是用糯米制作的,而且,放了不少水,也没有注意保持25-35度的恒温保存。”“有甜味,有酒的醇香”“有酒味,较好,”“较甜。味道不错”、“有酒味、有酒味,像是街上买的米酒”比超市里的甜米酒好吃”。这些不是专业品酒师的语言,但也直观,是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也在学生品尝完之后,也逐个地一一品尝,也偷偷地假公济私地过把酒瘾。学生见边喝边眉飞色舞的我,一个个地笑得东倒西歪,还有人忘情地下位,或者敲课桌。学生高兴,我就开心。课堂,就是快乐的舞台。在评选出最佳酿酒师之后,我又让带来米酒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酿制过程,让其他学生当“参谋”评议,或者是出谋划策,以求下次制作时有改进。
每次品酒之后,都有个别学生给我送礼。一个女生带的酒,是她与母亲共同做的,课后,她带了点酒给我喝。另一个班的一个男生,经常带自己家里做的杨梅酒给我,另一个男生带了苹果酒给我尝。对于他们的热情,我没有拒绝,而是欣然接受。尽管一直我没有喝,但我不想打击他们高涨的积极性。
人生如垂钓,不在结果,而看过程。教育也若垂钓,不是奖优罚劣而是分享他们的生活和体验;不是去打击而是鼓励、激励,鼓励更多的人去实践;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应试教育,而是放牧心灵般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我、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快乐自我。
在教室里喝着酒上课,让醇香牵着笑声放牧知识,成了我的每年春学期的特定节目。我要让课堂飘逸着醇香,要醇香般飘逸的笑声,让心灵在醇香中舞蹈。喝着酒上课的我,也没人过问,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学,就是一种舞蹈;飘着醇香的课堂,醇香般笑声的课堂,是学生的乐园,是心灵的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