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康桥的变迁

康桥的变迁

2013-10-14 15:38 作者:李怡安 阅读量:27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横茅(横车至茅山)公路已经修成并已正式通车,客车、货车往返于漕河与茅山之间,将不再经过康桥。康桥,我的故乡,已由热闹走向沉寂……

站在我所熟悉的儿时经常在此玩耍的康桥,望着去茅山方向已被掐断的老路,我的心里冒出一股悲凉……

康桥地处蕲春西南边的赤东与彭思、余凉与茅山两条公路的十字交叉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曾给这里带来了热闹,带来了商机,也使这块弹丸之地声名远播。

据当地传说,康桥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将康茂才的另一故居(史载茂才故里为蕲春花园康家冲)。这里曾留有与“康”姓和“茂才”有关的“康桥”“康家坟”“茂才剑墩”等遗迹与神秘传说。

物换星移,而今,康姓人在此已难觅踪影。康桥背后李?的李姓人自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迁于李?后,渐渐退代了这支康姓人。李?李姓人管辖康桥的历史在370余年。

私有制时期,康桥是康桥背后山下的李?李姓人的地盘。李?人居住在康桥后的李?,康桥是李姓人的经商之处。

民国时期,这里有李姓人开设的油铺、染铺、生铁铺、五金百货铺、屠宰铺、药铺、豆腐铺等等铺面。李?另有人在长江上驾自买的木船,上跑武汉、重庆,下跑九江、上海,为此处进货出货。这里铺店信誉很高,生意红火,遂使康桥李?人知名度也很高。当时曾有“彭思有十大‘强’,康桥有十大‘和’”之说。这十大“和”即指李忠贤老人的十个孙子——太和、至和、明和、熙和、元和等人。

李?人以居住地李?为大后方,从事耕种、纺织、粮食加工(做粉做?)、办教育,在康桥经商发财。那时,这里大部分人家生活都比较富裕。

解放前,这里仍开有许多铺面,并居有李?的居民。开明地主李楷文,用土砖所建的三层“洋楼”建筑,使来往于此的乡野之人惊叹不已,大开眼界,也使李楷文名声远播。这个“洋楼”还是蕲南县三教九流、国共两党有关头目来往停脚之所。

解放初期,走合作化道路,这里私营的铺面统统被拆除,只有李良策留给他的后人的一个大油坊因集体要用而加入了“合作化”,才幸免于难。此处令人注目的三层“洋楼”,与它的主人同命运,已被“打倒”。居民后撤李?。从此,此处出现了空前的冷落与萧条。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漕河至茅山的公路修通,国家在此修了一个粮站,并驻过一个运粮的“马车团”,遂使这里又热闹起来。运粮的车队先是马车、牛车、手推独轮车、板车等,后陆续由汽车替代。缴粮的人们争先恐后,运粮的车队川流不息。车轮滚滚,人欢马叫,机声隆隆,那场面甚为壮观。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集体单位和私营业主,开始盯上并抢占这块宝地。李?李姓人独统康桥370余年的历史至此结束。供销社、食品所、小卖部、熟食馆、兽药店、修理部、理发店、錾碑铺、茶水摊,布满了康桥道路两旁。此处除了有做“坐地生意”的生意人外,还有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在此接货,前往对江的黄石销售,故康桥又成为邻近的彭思、余凉、赤西、茅山几地农副产品进入黄石市场的中转站。一个时期,每天清晨,几地小贩汇聚于此,交货接货,达百把人。

横茅公路的修通,最忧虑的还是康桥的生意人。

站在康桥,望着去茅山方向已被掐断的老路,我的心里出现一阵悲凉过后,又为康桥涌出一种自豪之感。为了全县的整体规划,为了蕲春经济的迅猛腾飞和更多人的利益与方便,康桥的“牺牲”“奉献”是伟大的。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对康桥不是哀悼,而是赞美。赞美它过去的辉煌,赞美它今日的“奉献”,并以此作为对它的纪念。

我想,今天给康桥“断路”,也许是历史安排让康桥“休养生息”,康桥的沉寂只是暂时的。在“断路”的同时,康桥在彭思镇“移民建镇”工作中已先后进入20来户人家。这些迁入居民,按镇里的统一规划,家家建起了“小二楼”。这个新的景象,让同我一样感叹康桥过去辉煌的人们又看到了康桥的生机与发展的希望。

相关文章关键词

《 康桥的变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