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后门”文化
去教室上课的时候,走到教室前面,抬头,突然发现前门上挂着一把锁,然而后门却是开着的,无奈,只好走后门了。之后陆陆续续的一些人走进来,无一不是走后门进来的,包括老师。学生开玩笑说这年头上课都要走后门了,想想这事,再一联想,话有深意,不过蛮有道理的,从这件事里面,我看到的是我们中国的后门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无处不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例如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正是有着这些的美德,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充满人性的光芒。但,也正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些传统,使中国人在某些方面太注重或者在意了,例如——人情。“礼尚往来”这个词语在我们的辞海里可以很容易找到的,身边没有词典,所以无法找到其准确的原意,但是顾名思义,“礼尚往来”的“礼”,肯定跟赠送东西有关,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往来”,有往也有来,你往我来,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中国的一种特有文化。“礼尚往来”原本是好的,它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很明显的,就是沟通感情。但是,从这里面却牵扯出一个“人情”问题。试想,当人家的“礼”来了,你能不“往”礼吗?中国人不比美国人,讲究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不提倡送礼文化,“礼尚往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培养起来的传统,所以无法剔除;“人情”也是几千年文化发展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同样。回过头看看,从“礼尚往来”引发“人情”的存在,这可以讲是因果关系。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送礼呢?明明知道“礼尚往来”会引发“人情”的一个存在,最后大家纠集在一起,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大家都知道礼尚往来会引发人情的“赊欠”问题,却还提倡那样做,说白了,都是故意的,知道“礼尚往来”会带来人情的一个不平衡,只要“礼”给对方了,对方在心里肯定会觉得亏欠什么,然后想办法弥补,这就是最终结果。不管是以何种形式的“礼尚往来”,对方都是有目的的,有感情上的目的,有经济利益上的,也有权力上的,等等方面。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商海还是别的圈内,所出现的、并且极为流行的一种现象,走后门现象,也就是由于上述原因所引起来的,其实仔细一想,“走后门”在我们中国而言,现在已俨然成为了文化的一种了。
当有一件事情自己摆不定的情况下,或者因为资源不够的情况下,我们总会想去哪想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权力,有时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金钱,有时我们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名气与威望......怎么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呢?走后门。通过非正式渠道,甚至非合法渠道,与人私底下进行的沟通交流,最后达到自己的交易目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官场上尤为多见(虽然这样抨击我们的执政党不太合适)。例如当一个家庭里一位亲朋好友手掌执政大权时,他的亲朋好友在遇到什么问题时就可以很方便的走“后门”了,古代有一个成语,一人得道鸡犬飞升,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虽然当权者的亲朋好友没有实权,但因为“后门”现象的出现,使他们都具有了一些隐性的权力。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官场上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只能讲这个当官的不是好官,权为私用。可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这种现象就是坏的,当对方的诉求理由正当且合法时,通过正规的渠道走不通或者很难走通的话,那他走走后门也是没事的,有时候这种“走后门”也能给社会带来好处,它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除了在政治圈内的走后门,在商海中也流行着走后门,例如在两个企业的合作合同中、竞标中等,总会多多少少参入点“后门”文化。在我看来,走后门文化中,唯一百害而无一利的一种“后门”沟通就是“商官”之间的走后门。中国的法律规定,从政者不可私自经商,这条规定还波及到从政者的直系亲属。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党员的廉洁性,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了。“官商勾结”,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贬义词,可以想象官商勾结的后果是什么样的。分析一下,官与商在法律的禁令下能勾结在一起,通过正常渠道是肯定不可能的,唯一的,也就是“走后门”。
有后门可以走的人通常可以接受或者赞同“走后门”这种现象,因为对己有利。无后门可走的人看到走后门的人心里自然会有那么点不平衡的。从“礼尚往来”引发“人情”的“赊欠”,最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走后门”,这是一系列的结果,在我国的文化环境下,要想杜绝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尽量的去减少这种现象,例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提高“走正门”的成功率与效率,还应从“后门”里面的人入手,改变增强提高其正义与良知意识,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