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棉纱手套织起了我的“万元户”之梦

棉纱手套织起了我的“万元户”之梦

2013-10-13 05:55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1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华夏大地开始出现了“个体户”,而他们所做的大多也是街边摆摆小摊一些不成气候的小营生,他们的形象也非常地灰色。

我记得当年有人曾经感叹:“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手术刀不如剃头刀!”这些牢骚话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个体户”精神上的蔑视。

后来,许多小打小闹的“个体户”发了大财,成了款爷,人们的思想观念才逐渐地转变了过来,由开始的鄙夷变为满脸的羡慕。

在十年“文革”动乱的那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一些人迫于生计,冒着危险,低买高卖,“察漏补缺”,便民服务。虽然他们为那个时代所不齿,却存活了下来。

在改革开放之初,又如鱼得水,获得了空前发展,挖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伴随着无数的财富故事,从“个体户”逐步发展壮大到了今天的民营经济。

自1986年开始,我从百官镇丝绸厂被抽调到上虞真美日化厂,就一直在那里工作。那是一个城里人拿工资,乡下人挣工分的年代。

我虽然是厂里的供销人员又兼管着新产品的开发,收入已不低于当地农民,但年薪也仅仅只有2700元钱而已!

当年我的妻子也与我在同一家工厂里工作,两夫妻每年挣到的钱除去吃喝和抚养儿子之后,所剩无几,不会多于1000元。而这个时候,已有极少数的农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是改革开放后首先富裕起来的第一批人。

当时的万元户不仅仅只在农村,就是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很多乡镇和工商行业的政府部门还一度以出现了多少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大会小会加以宣传。

虽然听起来有些像以前大跃进时放卫星的感觉,但让更多的老百姓感觉到了致富所带来的空前喜悦。

万元户也因此得名!

从这个时候起,社会上不再批判走什么资本主义道路了,人们的嘴上也不再回避一个“钱”字,“恭喜发财”这句话一度还成了当年人们相互见面的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头禅了。

而有人只要一提起万元户,大家的眼睛甚至都会闪亮起来,这真的是人心所向啊!

当年那些率先富裕起来的万元户,靠的并不是什么知识或者素质,而是胆量和勤劳。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在此以前他们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最早的这些人大多是一批知青返城没有工作的,青海回来不好按排工作的,还有就是一批有手艺可又不想务农的人。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每每这些“万元户”们被邀请在大会上作报告,说话总是语无伦次,心理非常紧张和失措。但他们艰辛创业的经历却无不感动着每一个与会者,特别是我。

我也想做“万元户”,我在等待着机会。

当年上虞西湖防滑手套厂工业缝纫机比较多,白油(润滑剂)的使用量也非常大,他们一直在我们上虞真美日化厂购买白油。还有一家是百官大坝村塑料厂,他们大量地收购废旧塑料,经过加工后制造出再生塑料粒子,白油的需求量同样也非常大,他们都是我们上虞真美日化厂的长期客户。

我偷偷地细致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弄清了白油的产供销渠道,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自己也要做“万元户”。

为了稳妥起见,我打算先悄悄地去做上几回。

我有一个赤脚朋友叫傅百尧,是同在一个百官五村的人。我知道他的老婆是西湖防滑手套厂龚志庆厂长的外甥女,于是我利用了这点人脉关系。

经过我的游说,她同意帮忙,她回娘家给我接上了关系。后来西湖防滑手套厂需要白油的时候,就由她出面经办采购。但我也不是从我们上虞真美日化厂的进货渠道杭州炼油厂采购白油,而是去萧山的钱清采购再生白油。我雇佣了厂里的同事韩坤尧的儿子,当时他是开手扶拖拉机搞运输的。

每次我用手扶拖拉机长途运输,从萧山的钱清拖来白油到百官,这段路程由我亲自押车,然后再叫傅百尧的老婆押车运到西湖防滑手套厂,卸货结帐。

就这样,我做了二三次白油生意,扣除成本,大概赚了5000多元钱。小试牛刀,我成功啦!

要知道,这个数目在当年,对个人而言,已是一笔大钱了!我在上虞真美日化厂工作了好多年才积蓄了5000多元钱。虽然这是一笔灰色收入,但也是我的人生中掘到的第一桶黑金。

我是一个农民,过去的农民,当手里有俩个小钱了,最热衷的就是买田造房,我也不例外。

1979年我父亲在私有地上给我建造了三间高大亮堂的平房,我在1990年推倒之后又重新建造了更有气派的三间二层楼房,还挖了一米半的深沟打下坚实基础,对邻居公开扬言以后我还要再翻造四楼五楼。

因此又有了一出轰轰烈烈造房闹剧,这是后话。

花费了32000多元钱建造了楼房,可我也实实在在地背负了22000元钱的债务,精神上经济上压力都不小。

我躺在床上有时候算算呆帐,我们夫妻二个人,按现在的总收入如果省吃俭用每年能净多2000多元钱,要还清22000元钱的债务需要11年时间。可我又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人,每年只能积余1000多元钱,如果想要还清22000元钱的债务需要22年,一直要还到我儿子讨老婆了!

算到这里,我再也算不下去了,我在床上一跃而起,振臂就喊:“我要做万元户!”、“我要做万元户!”

我的性格天生就是敢闯、敢干、敢为,勇于拼搏。我决定下海,自己创业。

上虞真美日化厂的厂长茅海富是我的丈人,这是一个有才华,有魄力,又朴实厚道的人,他对我的人生有过许多许多帮助,永远是我心中的长辈。

1991年我正式提出了辞职,临走前,茅海富厂长只骂了我一句:“刚有点用场好派,就要走了!”

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上虞真美日化厂,我的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似乎有一种失落感。

我下海干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虑,我决定开办一家手套加工厂。手套加工具有占地少、噪音小、劳动强度不大的特点,非常适合家庭作业。

于是我在家里忙乎起来了,把厨房的大灶拆掉,用水泥板搭起了左右二个工作平台,安装了四台手摇的手套机,开始生产棉纱手套。

手套机是我从前江的朱松芳那里买来的二手货,他是我老表,也是开手套厂的,至今他依然还开着。而他所在的前江也成了我们上虞著名的“手套之乡”。

我聘请了二位挡车工,这二个女工都是小越茅家溪人。而手套所织的棉纱,则是我们上虞棉纺厂生产的21支纱。如今我仍记得有一次我要买半吨棉纱,可是自己又不会踏三轮车,是隔璧邻居严成军帮着从上虞棉纺厂长途踏运回来的,当时他年令还很小,只有十四岁。

就这样,我在家里干了起来,边摸索边生产,没几天功夫,第一批棉纱手套我就很快地编织了出来。

当时四台手摇的手套机每天大约能织就120付手套,一打12双,每付手套的净利润只有0.1元,是比较微薄的。

棉纱手套,我们这里的人大多称谓线手套,密度多是7针和10针的。一般都被当作劳保手套使用,用在人们劳动作业时以保护双手不受伤害,因此社会上应用比较广泛,也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易耗品。

我生产的第一批手套销售,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了自己原先做过的工厂百官五金螺丝厂和百官镇丝绸厂。

搞了一段时间的手套加工,我感觉这种老式的手摇横机,机械故障太多,经常要出毛病。当时我聘请的机修工是前江的朱师傅,修理技术很好,也随叫随到,只是请人修理的成本实在太高。而我的手套机数量太少,所生产的手套数量满足不了我的心理要求,无利可图。

过了一段时间,我在同开手套厂的曹娥娥一村的陆金龙帮助下,并由百官河对面的沈师傅设计制造了一台自动球套机。这台用手套机改装的机器能够自动生产丙纶丝球套,这种球套主要是为化妆品厂家香水、花露水的喷雾头子配套。

我很快地转产了!

我开办棉纱手套加工厂的时间是短暂的,那织就的一副副棉纱手套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但它却是我下海创业的开始,棉纱手套织起了我的“万元户”之梦……

相关文章关键词

《棉纱手套织起了我的“万元户”之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