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写信的日子
有多久没写过信了?掐指头算算,也理不出个头绪,似乎很久了,久的只留在了记忆里……
翻开红木箱子,凌乱的散落着厚厚的一打信,白色的,灰色的,略大的,微小的,一封封躺在那里,静静的,悄悄的,仿佛是漂泊已久的种子,在此寻到了温床。
轻轻拿起一封信,淡淡的墨香从泛黄的纸张里溢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伸手挡在窗前,让夏日的骄阳透过指缝,稀稀疏疏的洒在信上。精灵般的字符舞动着腰身,咯咯的笑着,那笑声仿佛是散在花丛里的蝶语,又似乎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伴着笑声,我的梦也长出了翅膀……
小时候,母亲总是站在村口等着邮递员叔叔。无信时,她便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回家,如霜打的茄子。有信时,她就会迫不及待的打开,笑弯了眼睛,微红了双颊,末了,拍拍我的脑袋,“你爸爸在外地很好。”扯着母亲的衣角,我想,信这东西,大概是报平安的方式。
等我写的多了,才渐渐明白,信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海盟山誓;有“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知音难觅;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里寄情。相思啊,淡淡的,绵密的,短暂的,冗长的,都揉碎在字里行间。期盼啊,甜蜜的,忧伤的,明朗的,灰暗的,都沉淀在只言片语中。
写信的时候,摊开精心挑选的信纸,将所有的情绪都倾注笔端。日常的琐事,生活的趣闻,新交的朋友,可爱的同桌,严厉的老师都成了纸上洋洋洒洒的文字。时而皱眉深思,时而托腮凝望,时而侧耳倾听。
写罢,将信折成漂亮的形状,塞进信封,心型是我的思念,树叶是我的祝福,而方块则是我的问候。贴上邮票,郑重的把信寄出,然后开始默默的等待。一天天数着日子,有焦虑,也有担忧。害怕路上受阻而难以到达,担心对方太忙而不能及时回信。于是,只好在忐忑不安的氛围里无数次的重温昔日的来信,那旧时的私语仿佛能抚平我内心的波动。
当期盼开了花,收到信的那一刻,再漫长的等待也会化为喜上眉梢的雀跃。小心翼翼的打开,生怕弄皱了纸张,一字一句的读着,绝不会错过一个标点。见信如见面,他似乎就坐在我的身旁,我们四目相对,我们侃侃而谈,我们把酒共欢。信里的内容牵动着我的神经,随他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吵,一起闹。细细看了三五遍,才恋恋不舍的将它珍藏起来,好为日后的温习打下基础。
比起如今的QQ,MSN,e-mail,信的速度实在太慢,然而正是这慢悠悠的速度,使我学会了带着期盼等待。随走随删的短信太过冰冷;书信赋予冰冷的文字以生命,在无数个孤单的夜晚,我咀嚼,品尝,回味着信上那炽热的情感。再羞涩的人啊,也会将绵绵不断的情意写在信上,因为他相信,信是表达情感的最好载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易安也只剩下一缕芳魂,更不用想插着鸡毛的信只能出现在电影里。然而在通信如此便捷的信息时代,我依然固执的喜欢古老的书信。喜欢它一笔一画的认真,喜欢它天南地北的邮票,喜欢它执着等待后的幸福,喜欢它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情愫……
路边的邮筒越来越少,即便是有,也已经落锁。厚厚的一层尘土封住了频繁的书信往来,也封住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常常听到有人说:在零距离的数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倒疏远了。可不是嘛,机器打出来的文字少了人情味儿,比不上用心写出来的书信。各式各样的笔迹,不同的落款,行与行的间距皆能读出写信人的习惯与性格。书信是乃灵魂与灵魂的沟通。
我是个念旧的人,注定要时常想起写信的日子,在每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在每个节日到来的前夕……
燃一支红烛,写一封长信,可是要寄给谁呢?只好也只能给自己的灵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