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当尽可能多遇上至少为一

当尽可能多遇上至少为一

2013-10-14 18:32 作者:天涯 阅读量:30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世界羽坛排名第一的双打组合,于洋/王晓理和另外三队外国组合一起被取消比赛资格,这在国内外都是轩然大波。

以往奥运会,世界羽坛一直采用全程单败淘汰赛制。这种制度值得推崇的地方就是,要拿到金牌,每场比赛都要赢。选手无法提前为自己选择对手,或为了刻意避开强者而去控制比赛的结果。不管遇到谁,都要调整心态,全力以赴,因为比赛一场定胜负,没有复活赛。

但是,一种制度用的久了,总会暴露这样那样的不合理。参赛队员多,就增加了出现冷门的概率,若是头号种子意外淘汰,会使很多粉丝失去继续看比赛的兴趣,毕竟,对于观众来说,比赛的观赏性会比较注重点。就像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头号种子陶菲克,林丹首轮出局。

如今,双打比赛新赛制已经启用,具体是采用先小组赛,后淘汰赛。将参赛的16队选手根据世界排名分裂为四个小组,小组赛有三场,每组前两名进入八强再进行淘汰赛。看似比以前完美的制度,很快被各国羽坛发现了缺口。

问题在于,四个组的小组赛并非同时结束。那么晚比赛同时又确定自己不管最后一次小组赛是输是赢都一定出现的那对选手,就可以知道自己输了赢了将分别遇到哪组对手,为了长远考虑,就会刻意去选择希望遇到的淘汰赛第一场的对手。

就像伦敦奥运会一样,中国队不希望于洋/王晓理在四分之一决赛前就遇到另一对中国选手田卿/赵芸蕾,而选择不当A组第一。可悲剧的是,韩国组合也不想遇到那对中国选手,如果她们获得A组第二,那么将遇到C组第一的韩国组合。

对于中国队这样的羽毛球强队来说,当然是决赛前不要碰到自己人最好,因为大家杀入决赛的机会都很大,不需要靠牺牲其中一组来确保另一组的出现。况且,提前遇到另一组中国队员,即使赢了,也会消耗很大,影响后面比赛的发挥,这一点,不管是教练还是队员都不希望的。如果事情顺利,那么最多将有两队中国选手挺进四分之一决赛,可能两队最后都可以拿奖牌。而韩国队羽毛球相对弱些,就需要更保守的做法,就是最好让两组队员在八分之一决赛中就遇到,那至少一对可以进四强了。另外,如果他们遇到田卿/赵芸蕾,那很可能就会提前出局了。

于是,中国队想让尽量多队伍进四强,韩国队则希望至少要有一队进四强。在确保已经小组出线的情况下,两队谁都不想赢,开始消极比赛。不是故意让球不过网,就是故意让球出界。看起来,好像四个孩子在赌气一样,有点让人忍不住想笑,就是想输也做的太过极端了吧。想想上天真爱戏弄人,若是于洋/王晓理获得A组第二不会碰到另一对中国选手,而A组第一又可以让两队韩国选手交锋,那么漏洞就可以用的理所当然了。

这下,消极比赛就成了头条了,国内外舆论又热起来了。有人说,两队自以为聪明的利用规则漏洞,却让比赛就成了一场闹剧,让在场观众情以何堪,中国选手在伦敦开国际玩笑,这让国人颜面何存。

还有人说,中国羽坛这么做,很现实,但有违奥运精神。我觉得这个评价倒是客观,现在,什么都敌不过现实。奥运精神固然重要,可运动员比赛弘扬奥运精神之外,也为了自己能出人头地,还有为了整个团队可以有更多的荣誉。对于个人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么多年的苦苦训练,为的就是登上领奖台。也只有登上顶峰,才有鲜花,掌声,荣誉,金钱。得了金牌,名气响彻国内,自然就有广告商找你拍广告,酬劳确实丰富。对于团队来说,为了让更多的选手拿牌,偶尔让某些选手做出“让球”这样的事,也不足为奇了。现在趋于利益化的社会,精神之类的也在慢慢被人淡忘。

也有眼光犀利的,看到了赛制的漏洞,站在选手的立场上讲出了他们的无奈。于洋在赛后说道:“作为职业运动员,我们很无奈。”

这个无奈将如何理解?是无奈新赛制,还是另有原因。照理说,于洋/王晓理世界排名第一,包揽了五站顶级赛冠军,拿金牌都她们来说比其他组合要轻松,哪怕是过早遇到另一对中国选手,可能顶多就是多消耗一点体力。她们为什么会消极比赛,冒天下之大不韪,难道只为了一点体力问题吗?更有可能是屈服于“集体的利益”。对于任何一种运动队来说,多任意一种奖牌就是多一条荣誉,教练也好,更高层也好,总希望奖牌越多越好的。可谁又能想到事情会弄巧成拙呢?问题是全世界人们的眼睛都很亮,你看得到的漏洞,别人难道看不到了吗?

这次事件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世界羽联和世界球迷都能清楚的看到新赛制的漏洞,也可以促进新赛制的完善。对于运动员,多些鼓励与理解,他们在圈子上,也有太多身不由己。不管怎么样,总希望事情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关键词

《当尽可能多遇上至少为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