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满族童戏
岁月悠悠,年华易逝.不知不觉中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儿时那清澈的笑声已随风渐渐远去,那些童年的美好记忆却留在心中,仿佛就发生在在昨天。
我的童年是在辽西农村度过的。生养我的那个村是满族村。我们这些女贞人的后裔都无师自通地继承了父辈们勇敢善战的传统,玩那些竞争激烈的游戏。每天下学,三五成群扎在村边的场院里,无拘无束地“骑马对杀”、“冲撞抢人”。直到父母把我们一个一个浑身滚满泥土的“泥人”从泥地里拎出来揪回家。
我们最爱玩的一组游戏叫“跑马城”这是一种集体游戏,有的地区也被称为“挑急急令”。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要把十个以上的小伙伴们平均分成两队,每队五到六人。每一队的小朋友要手牵着手排成一排,站在自己一方的界线前。两方之间的界线,相距约十米左右。这时候,双方要对唱一首儿歌拉开战幕。
“急急令,跑马城。马城开,打发妞妞送马来。”“要哪个?”“要红缨。”“红缨不在家”
“要你青格萨。”“青格萨不会喝酒。”“要你大青狗。”“大青狗不会吃食。”“要你小叫驴。”
“小叫驴不会拉磨。”“要你干草垛”。“干草兵刀,我的兵马由你挑!”然后挑战方要向对方点将,被点中的那个人,鼓足力气冲过去,如果能够冲破对方的阵脚,就可以“俘虏”对方一人归队,如果没有将对方的阵脚冲破,则要被对方扣留,接着更换另一队挑战。这样重复进行,游戏的最后,以人多的一方为胜。
这种游戏还有另一种方式。在这种游戏方式中,小伙伴们也要依然分成两队,并且人数相当,只是在游戏开始之后,由一方向另一方挑战变成两方互相挑战。
甲队说:“急急令。”乙队说.:“扛大刀。”甲队说:“俺的兵马任你挑。”乙队接着问:“挑几个?”甲队答道:“要三个。”
这时候,乙队便挑选出强壮精干的小伙伴到甲队中拉人,而此时甲队则极力阻拦,不让把人拉走。如果拉过界线,被拉者就要归降拉者的这一队。然后两队更换角色,接着进行下一轮的跑马城游戏。游戏结束时依然要以人多的一方为胜。可见,这样的游戏通过两军对垒的模仿,在充满竞争的气氛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从中也不难看出满族人骁勇坚强的民族精神。
还有一种游戏叫斗拐,也叫“撞拐”。斗拐有两人相斗的,称为“对斗”,有三人相斗的,称为“三角斗”,还有多人混斗的。斗拐者要曲盘起一腿,单腿跳跃,互相以所盘腿的膝部顶撞对方,直至有一方站不住,被迫使所盘之腿落地为止。三角斗是由对斗发展而成的。斗时,三人鼎立,取斗拐姿势,甲攻乙,乙攻丙,丙攻甲,不得乱斗乱攻。因此三角斗时,游戏者既要尽力攻斗别人,又要随时提防另一人的袭击,饶有趣味。最后,以先击败自己攻斗目标者为胜。多人参加的混斗没有约束,最后,以仍没有落下所盘之腿为胜。
我还喜欢和母亲唱着远古的童谣,玩“拉大锯”游戏。母亲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和我坐在炕头上面对面两手相牵,一拉一送,模仿木匠拉锯的动作。在“拉锯”的过程中,嘴里还要不停地唱着:“扯大锯,拉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爷爷去,奶奶去,小朋友,也要去。怎么去?骑马去……”这样和母亲“扯大锯”,真叫人感到温馨。母亲总会亲着我的额头夸我“儿子真乖,明天妈就带你住老姥家去。”
我最喜欢还是冬季里的游戏。这时的塞外辽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管大人和孩子,都躲在温暖的屋里“?嘎拉哈”,“解绷绷儿”。
解绷绷儿男孩女孩都可以在一起玩,以此锻炼智力,灵活手指。一般由2人玩,用一根细线绳,长度稍长,两端系在一起。先由1人把细绳套在手上,双手撑开构成一简单几何图形,后另1人用双手手指挑、穿、勾、回手法,变成另一几何图形。同时前面那人撒手,再接着以双手挑、穿、勾、等方法改变现在第二人手中的几何图形。这样,依次循环往复,几何图形愈解愈繁,愈解愈难,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后来,往往以试解的方法,几次挑勾,才可解开,但是撑线者中间不可撒手。巧妙的各类几何图形,叫我们趣味盎然,看看到底谁巧妙、谁聪明。
?嘎拉哈,也叫“?子”。即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玩,大人可以玩,小孩儿也可以玩,不受年龄和场地的限制。多以妇女和儿童玩的较多,也是辽西农村冬季里孩子们玩耍的主要项目之一。
嘎拉哈是满语,人们把屠宰后的猪牛羊后腿膝部的一小块膑骨留下来玩耍,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嘎啦哈。
嘎拉哈有四面,凸的一面四角朝上的叫背儿,凹的一面叫坑儿,两个侧面,象耳朵的一面是针儿,反的一面是轮儿。有的人家为了看着新鲜,还把哈拉哈染成红色、绿色和黄色。
?嘎啦哈得有一个钱码头。把很小的铜钱穿成一串,也可以用薄铁片或其它金属薄片代替。也有用布缝个四方小口袋,里面装点粮食,代替钱码头。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扒大堆儿。坑上放一大堆嘎啦哈,几个人围着坐一圈儿,把钱码头或者布口袋抛向空中的同时,用同一只手到大堆里抓取,同时接住从空中落下的钱码头。如果没有接住钱码头,就失败了。下一个人接着抓。最后看谁抓到的多。
还有的玩的是技巧,在钱码头扔起来的时候,手下必须抓起摆放一样的嘎拉哈。两个或者三个都是背儿或者都是坑儿,这就需要一次次的进行调整,把几个嘎拉哈都调整成一样的了,才进行最后一次抓起。
小时候。我们经常玩的游戏还有:打瓦子、抢官山、摔泥炮、过家家、钻城门、打陀螺、扯拉拉狗、揣兜儿、藏猫猫等等,项目之多不胜枚举。
家乡的儿时游戏历史悠久,据民俗学家对满族儿童游戏项目《跑马城》考证,这一游戏在明代就以从满人居住的辽东流传到辽西,随着后金版图的扩张,公元1629年,清将豪格、多尔滚屯田义州,大量满人涌入辽西,满族儿童游戏就开始在辽西民间盛行,满清政权入主中原,辽西成了清王朝的大后方,满族儿童游戏更加流行开来,直到民国年间,这些游戏依然是民间孩子们最喜爱的游艺项目,到解放初期,在民间流行的满族儿童游戏已达一百多种。
然而,从六百多年前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满族儿童一路走来的满族儿童游戏今天却到了尽头。它所依赖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交往活动和人们审美情趣乃至自然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没有孩子再喜欢它,除了边远的乡村还能看到满族儿童游戏的影子,大部分地区已经看不到孩子们玩这些游戏了!眼看着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快乐的满族童戏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不免有些遗憾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