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散记
2005年春,我们到湖北省咸宁市学习考察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在考察结束后,咸宁市委组织部领导陪同我们参观了“131”工程、太乙洞和星星竹海。
(一)神秘的“131”工程
“131”地下军事工程,位于山清水秀、雅致宁静的高桥镇澄水洞村,北距武汉80公里,南距湖南岳阳150公里,距咸宁市区14公里,紧靠107国道,南来北往,交通便捷。
1968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毛泽东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刻准备应战。当时林彪提出:“如果北方失守,必须在江南修建一个固若金汤的地下指挥部”。按照林彪建立“樘江南线作战总指挥部”的意图,中央军委决定在华中腹地修建一座防核战争的地下指挥部。在这种背景下,1969年1月31日,由时任总参谋长的黄永胜(湖北咸宁人)签署修建“樘江南线作战总指挥部”的命令,亲自选定地下军事工程地址,并把“131”地下军事工程选定在他的的家乡。“131”工程神密而传奇,原计划投资3亿元,后因林彪篡党夺权于71年停建,实际完成投资仍高达一亿三仟万元之巨。由于二十多年来中央、省、市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设施进行维护,增设大量旅游服务接待配套设施,“131”工程逐步成为旅游区,现已经开发为独具军事特色的国家AAA级旅游区。
“131”工程主体建筑,由地面56亩四合院和地下长456米坑道设施构成,通信支道131米,总建筑面积3288米,内设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131间,其中包括一号首长(毛泽东)室、二号首长(林彪)室、作战指挥室、总参谋长(黄永胜)室、通信指挥室、机电设备房、发电配电房、生活服务区等,共有进出洞口三个,均设有防核、防弹、防冲击波的大铅门,还备有蓄水池、仓库、餐厅、厨房以及暖气、除湿、通风、通信、消毒等设施,穿墙管道内均备有两道以上的密闭活门,当外部染毒时,密闭活门关闭停止通风;各空调房内均备有三种通风信号灯,以保证各种通风方式及时转换控制;各主要进风、排风、送风系统上设有片式消音器,所有房间照明灯分顶灯、壁灯、地灯三种;每个房间都装有编号的电话机插孔,装上电话便可与全国各大军区联络;只要备足粮食,地下工程内可保证200人同时生活半年。
地下工程主洞口面向北方,据说含有面向首都北京的意思,装有两扇各重达6吨、厚达50多厘米的铅门,由液压控制,其中两个出口是“Y”形,洞口向前延伸为左右两个洞口。
从主洞口进去50米左右的地面,装有一个巨大的圆形铁转盘,直径约6米,只要用脚轻轻一拨就会旋转。这个转盘是供汽车调头之用,当运送物资的汽车进洞后停在转盘上,打开电源按钮,转盘旋转180度便可开出洞外,不过现在电源已切断了。两边洞壁上书有“深挖洞,广积粮……”等醒目的大红黑体字,把人带入到历史的时空隧道。
汽车调头转盘往前50米左右是一面墙,上书“长江南线指挥部”几个大字,通过一扇重达数吨、厚度约30厘米的铅门,则进入一条通道。左走,可以出到地面特一号别墅,右走又看到一扇小铅门,整个工程象这样的铅门有四扇,在门的前方都有一个脚踏板控制的升降器,门右边的是一个排毒气的房间,门左边是一个检查身份的通道,简称“三防区”。穿过此门,便是一个灯火辉煌、令人眼花缭乱的“地下长廊”。
地下长廊是进入地下工程的主要通道,整个长廊以中央作战室为中心,略呈“V”型摆开,呈水平坡度下降,利于排水。两边的墙壁装有暖气及消防设备,左侧大都是工作起居室,右侧大都是设备运行室。地面中间铺着红地毯,专供首长通行,两边采用当时国内还不多见的彩色水磨石铺成,明亮光滑,倒映着头顶的电灯,显得富丽堂皇。
在进入地下长廊百米处,右边有机械设备房,它控制着洞内的温度和湿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18—20度之间。机房内有进排风机、送风机、降湿机和空调机组等设备,可将洞内所有房间的废气排除,将外界的新鲜空气经过滤消毒后送到各个房间内。洞内共有两处机械设备房,另一处在另一个进洞口附近。
长廊右边有个小门,拾阶而上,尽头是一面墙,墙上还有扶梯,很多人以为顺梯可以再上一层,其实它是一个蓄水池,只要把水蓄满、备足粮食,可供洞内200多人同时生活。
地下会议室是中央军委高级将领及高参在此研究战略战术的场所,建筑面积为66平方米,设有主席台,并配有卫生间。会议室内显示器、报警器、防潮降湿、温度湿度、暖气、进排空气装置一应惧全。窗外有一条紧急通道,可通往作战指挥室。会议室窗户下的暖气箱是一个隐蔽的应急通道,发生紧急情况时,打开它就可进入紧急通道。地下会议室大门是用东北松经过干燥处理精致而成,其里面装有隔音材料,其外层门边缘用隔音减震材料包制。地板也是用东北松经过特殊处理的,虽然过去40多年,但没有一点变形。房间的门锁、拉手、窗扇的合页和插销都是黄铜制成,只要轻轻擦拭,仍光亮如新。
门牌号以66开头的房间,原设计为毛泽东主席配餐、医疗、工作、起居等使用的房间。66-8是一号首长室,原设计为毛泽东主席的居住场所,建筑面积176平方米,其中包括会议室、办公室、卧室、两个卫生间及警卫室。会议室是毛主席接见军委其他高级将领汇报情况的场所;办公室是毛主席运筹、策划战略战术的处所;卧室是毛主席和江青休息的居所;右侧的大卫生间是毛主席专用的,其浴缸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它比常见的浴盆要大三分之一。整容镜是用高级水银玻璃制成,照人不变形,遇热气不起雾;卧室左侧卫生间供江青之用。进大门左侧房间是毛主席贴身警卫人员的哨所。一号首长室内各种灯光、供暖、降湿、空气调节、通讯等设施完备。
65-8是二号首长室,原设计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林彪的居住场所,建筑面积176平方米,其内设与一号首长室完全相同,只是房屋结构方向相反,其中会议室是林彪接见总参高级将领汇报情况的场所;办公室是林彪运筹、策划、制订作战方案的场所;卧室是林彪和叶群(时任军委委员兼林彪办公室主任)的休息居所。二号首长卫生间建筑面积比一号首长卫生间小得多,这是从两人的身材和职务不同考虑的。进大门右侧为林彪贴身警卫人员的哨所。二号首长室各种设施与一号首长室一样完备。
总参谋长室原设计为总参谋长黄永胜的房间。黄永胜是一个传奇人物,1910年出生于湖北咸宁高桥镇黄铁村,少年时曾经常在“131”这个地方放牛,因好赌而输钱才报名参军,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加入中国GCD。在战争年代屡立战功,升至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司令员。建国后历任华南军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修建“131”工程时,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文革”期间因参与林彪反党集团,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判刑18年,1983年在青岛病逝,终年73岁,其骨灰一直安放在咸宁殡仪馆,直到2005年1月才安葬于澄水洞旅游区内,即“将军陵园”。无论黄永胜功过是非如何,但其终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作战指挥室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枢纽区,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原设计为中央军委高级将领及其高参指挥长江以南作战的区域。作战室内有几块滑轮式地图板,用于悬挂巨幅军用地图,两侧通道分别与“一号首长室”、“二号首长室”、“总参谋长室”相连,其作用是应急疏散。室内窗口用于安装监控显示屏,以便观察洞外的战争局势。作战室内还设有报警装置、湿度和温度装置等,实为一个功能齐全的作战指挥系统。可以想见,一旦战争爆发,毛泽东主席将在这里,运筹帷幄统帅三军,指挥反侵略战争。
在作战指挥室门口,可以看到长廊有一个弧度,而指挥室大门两侧呈“V”形设计,在门的两侧各产生一个60度的角,这个角是供警卫员站岗用的,各站一侧便于观察两侧通道情况。右边的警卫员只能看到左边的通道,左边的警卫员只能看到右边的通道,从两边入口进来的人始终只能看到一个警卫员在站岗,这是一个互为隐蔽岗哨的设计。
地下长廊右边有一条通信支道,内有电报房和总机房,当时可与全国各地联络,至今各个房间都留有电话机插孔,通信支道内配电房和发电房还在正常使用。地面建筑现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0平方米,共有客房60间(套),标准床位150个,大小会议室5个。配套服务设施有餐厅、商品部等,供游客参观的景点,有特一号毛主席别墅、毛主席像章展览厅、盆景花卉观赏园、将军陵园、将军山等。
特一号领袖楼,原设计为毛泽东江青别墅,共有各种不同规格和用途的房屋18间(套),其中包括大厅、会议厅、会客厅、毛主席和江青卧室、书房、浴光室、餐厅、警卫室等。
将军山,是当年黄永胜童年放牛的地方。山上奇石林立,动植物种类繁多,尤为令人惊奇的是:山中有“母子石”(似将军之母怀抱儿子)、“放牛石”(似将军放牛状)、“夫妻石”(似将军前妻、后妻拥抱之形)以及“练兵石”、“授衔石”、“军刀石”、“安息石”等等,众多奇石浓缩将军一生之轨迹,是一巧合还是命定?不得而知!道,路也,方法也,行此将军之道,仕途顺畅,上将军之山,得为官之道也,要想当将军,须上将军山!
将军陵园,是黄永胜和夫人项辉方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是2004年10月由他的儿子投资40余万元开始兴建的,分别采用大理石、花岗岩的材料建成。陵墓盖板上镶有四枚勋章,分别是红星勋章、八一勋章、解放勋章,自由勋章,浓缩了黄永胜戎马生涯所获得的最高荣誉;陵墓的正前方三个五角星,是黄永胜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标志;墓墩上的青铜像,是按照黄永胜生前照片精制而成,重量达到两吨多。陵墓上面的平房是将军陈列馆,陈列黄永胜、项辉方生前照片、书法、部分遗物等。黄永胜从一个背景离乡的17岁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开国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再到落叶归根、与伴侣长眠一起,其戎马一生,功过是非引人长叹。
“131”工程,把毛泽东、林彪、黄永胜三位风云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说,黄永胜在家乡观念的支配下有意选择了这里,当然具体原因恐怕只有黄永胜自己知道。当时耗费这么多的资金,建筑这么浩大的军事工程,却从未投入使用,且1、2、3号首长也从未在此住过一天,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参观“长江南线作战指挥部”时,看到了当时的一张八大军区联络图,武汉军区居中心,而这个军区的指挥核心,就在“131”。据说,这项地下军事工程修建了三年,但当地老百姓一无所知。只见解放牌军车来来往往,帆布车蓬把车遮盖得严严实实,不知道解放军在干什么。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从山里挖出的数亿立方岩石和土渣运往何处?至今还是一个谜。因是备战时期,谁也不敢问,也不敢打听。一个师在三年中新老兵入伍退伍,人员轮换了一批又一批,就是没有一个泄密的。现在想打听,事过境迁,人员都换了,竟没有人知道详情。参观时,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间间的空房子,但因“131”工程的特殊历史性,使得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秀奇的太乙洞
太乙洞风景区位于咸宁市温泉城区西南5公里的石乌山,距武汉86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该洞的形成至今约360万年,相传是太乙真人为民治水掘凿而成。主洞全长2000余米,洞内钟乳倒悬,石笋群立,有太乙神像、劈山宝剑、苏武牧羊、天赐神鼓、锦锈长城、卧龙池、观音座莲、珍珠塔等主要景点48余处。其中,太乙神像、天赐神鼓、神龙卧波、天然石瀑等四处景点为洞中四宝。还有可以容纳万人大厅,且洞中有洞、景中藏景,其自然造化堪称鬼斧神工,被誉为“楚天第一洞”。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中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都曾欣然命笔,为太乙洞提词。位于太乙洞顶的太乙观,翠竹蔽荫、香烟缭绕,灵官殿、太乙殿飞角鎏檐,并建有八卦阵、练功场、梅花桩、步云长廊等一批景点。
太乙洞以“秀、奇、精”为主要特点,主洞全长2200米,为南北走向,前后自然贯通;5条支洞呈东南走向,长约1800米。洞中既有开阔粗犷可容纳万人的大厅,又有曲径通幽的小巷,最高处约20米,最宽处30多米。洞中钟乳倒悬,石柱林立,如一人间仙境。惟妙惟肖的太乙肖像、余音缭绕的天赐神鼓、坐洲观潮的鹦鹉、气势磅礴的大石瀑、巍然耸立的珍珠塔、群仙相会的石笋群、栩栩如生的卧龙池、鲲鹏展翅等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新开发的龙宫支洞,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美蛇化石,恐龙巢穴,石破天惊,一线通天,神蛙伴龙,景点奇特。出洞后便是景色宜人的太乙观。
(三)绮旋的星星竹海
星星竹海风景区,地处湖北省咸宁市,距九省通衢要地—武汉大都市96公里,距咸宁温泉城区16公里。风景区最高处海拔700多米,年平均温度为15℃左右,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无霜期300天左右,现有竹林面积万余亩,覆盖率达90%以上。
星星竹海四季景色迥异。春天,望春花开,百鸟争鸣,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夏日,新竹抽梢,竹影婆娑,婀娜多资,青翠欲滴;秋季。天高云淡,风清月明,竹海莽莽,波澜起伏;冬时,大雪初霁,遍地修簧,琼枝玉叶、风光绮旋。八方游客四季游览竹海,无不春浓,夏凉,秋暖之感。置身万顷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又似柔情似水的少女;漫步竹林深处,俩旁翠竹夹道,竹叶轻拂面颊,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典雅。难怪现代诗人郭小川呢称:“楠竹如同少女,可亲,可吻,可恋,可爱。”星星竹海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胜地,曾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海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考察和旅游。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陈丕显、王任重、胡启立等曾先后来此视察过,分别给予高度评价。
1987年,国家旅游局拨专款在此兴建了眺望台、牌楼、荷香居等旅游配套设施。其划分为五大景区:百像园、迷你园、流芳园、情人岛、石龙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