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人生轨迹
公元712年春,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被誉为“笔底波澜,民间疾苦”的诗人杜甫,他,就是那个光照千秋的悲天悯人的诗圣。
浪漫的青少年时代
也许是书香门第的影响吧,“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杜甫从小就有“奉儒守官”的美好愿望。他有着富裕的生活,却有一个缺憾的童年,因他的母亲在他尚未记事时便去世了,他只好把失母的痛苦消融在读书中。好在他的姑母对其关怀备至,疼爱有加,抚平了他年幼丧母的受伤心灵。
杜甫有一个传奇的遭遇,有一次,他见到了著名的公孙大娘舞剑,只见她忽而自空而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腾;他不觉看呆了。这事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从一个侧面促成了他后来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十四五岁时就很喜欢与当时的文坛名流交往,并深受岐王李范的赏识,也为后来他写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埋下伏笔。李白的少年时代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不幸的是幼年丧母、身体不好,幸福的是得到了慈爱的姑母的精心照料,有着普通小孩有过的嬉笑玩耍。家乡梨黄枣红时,他痴迷于梨树与枣树间,果园里留下了他的欢声笑语。
美丽的漫游时代
和“诗仙”李白一样,杜甫也是好读书,喜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已深入他的灵魂。杜甫能静能动,静时能埋头苦读,动时能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广交诗友。他和李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也有美丽的漫游时代。他曾先后有过数次潇洒的漫游。公元731年,他经洛阳抵江宁,来到了风光旖旎的秦淮河,见到了渴望已久的晋代名家顾恺之绝妙的壁画。后又到苏州,凭吊了吴王阖闾的坟墓,拜谒了太伯庙。再南渡钱塘江,到会稽,凭吊了越王勾践,游览了剡溪,沉醉于青山绿水间。公元736年,他游于齐赵间,登邯郸赵王丛台,又射猎于青丘,登兖州城楼,后登泰山,成名篇《望岳》。再游任城,泛舟南池,秋水秋色,感其至深。公元741年,他到洛阳,建“土室”,名之“陆浑庄”,著《祭当阳君文》。公元744年,随李白漫游于梁宋,渡黄河,至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未果,后转至齐州,成“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名联于大明湖历下亭上。
苍凉的困守长安时代
公元746,杜甫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未果,但他还有着扶世济民的美丽梦想。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很是困窘,万分无奈之际,他只得卖草药,甚至乞讨,“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十年长安时期,杜甫亲身感受到盛唐之音已经开始变调,深深地体会到现实人间,物质贫乏,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成了《丽人行》《咏怀五百字》。
公元747年,杜甫雄心勃勃地参加了科举考试,不料却失望而归。但他并未放弃理想,转求政要的援引,违心地写了许多投赠诗,希望能得到提拔,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玄宗很赞赏他的《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于是给了他一个考试的机会,让李林甫出题,集贤院的学士们监考。然而,他并未受到李林甫的赏识,只获得了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他大失所望。直到公元755年10月,他才被授予河西县尉的官职,但他没有接受,后又改授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为生活所迫,他只好就任。
无奈的陷贼时代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潼关。杜甫由长安回奉先,携家属北逃至白水,后又涉洪水暴涨的三川县,安置家属于富州西北羌村。他自己则前往投奔肃宗,不料,中途被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目睹了长安惨相,写下了名篇《哀王孙》《春望》。
悲苦的飘泊西南时代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终于瞅准机会,从长安西城金光门溜了出去。公元759年,他写下了著名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后来他又写成名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他为人民的不幸而悲伤,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忧虑。
公元760年,杜甫几经辗转,走进了成都,举目苍茫,遂在城西7里浣花溪边建成草堂。此时生活虽然清贫,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他没有忘记流离失所的人民,于是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公元762年,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写出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9年,杜甫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间,过起了“水上漂”的生活。公元770年,杜甫逝于湘江上的舟中,一代诗圣就此郧落。
纵观杜甫的人生轨迹,他有着沉郁的生活经历,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以饥寒之身却永怀济世之志。他的诗,“悲中寓壮,民族精神”,把唐朝的诗歌推向了现实主义高峰,成为千古传诵的“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