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北戴河游记

北戴河游记

2013-10-14 20:24 作者:竹林夏天 阅读量:28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北戴河

跨入两千年的国庆前夕,携家人在北京游览了故宫,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参观了天安门城楼,便乘车到北戴河,住在距海边不远的中海滩宾馆,欲晨观日出,晚沐海风,夜听浪涛。

北戴河三面环海,东端象一只雄鹰脖颈伸向大海,上建一亭阁故名鹰角亭。远远望去,海天一色,一道道灰白色的海浪,从天际汹涌而至,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朵朵浪花,一浪推着一浪,发出阵阵撼人心魄的涛声,奏出渤海永不停息的乐章。

北戴河最好的去处就是鹰角亭,这里不仅是鸽子窝观海上日出、览海天浪涌、听涛声拍岸的理想之地,也是重温毛泽东主席一九五四年在这里呤诵《浪淘沙•北戴河》诗作的地方。

走上鹰角亭,迎面而来的是阵阵带有腥味的海风,宽阔的海面目不能及,一排排海浪此起彼伏,一艘艘渔船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海面,这时伫立在毛泽东主席的塑像前,远望壮阔的大海,仿佛听到他老人家充满激情地呤诵他的著名诗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主席以极其雄健的笔力,描绘了一幅无比壮观的雨中大海奇伟景象:雨中放眼曾是幽州燕国属地的渤海,波涛汹涌,巨浪涛天,气势磅礴;渔船在海上由近到远,由大到小,渐渐隐没于烟波浩渺之中,一片汪洋,别无所见,把人带入了目力所不及的画面之外,引起了人们无比丰富的联想。毛泽东主席放眼北戴河的磅礴气势,不由得忆起千年往事:公元207年(建安12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路过碣石,曾在这里写下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著名诗句。毛泽东主席挥笔写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曹操北征乌桓的历史功绩和其写下的《观沧海》给予了评价,并嘲讽魏武帝及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去不复返了,同样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中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北戴河重温毛泽东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不仅会有一种从现实回到历史的感觉,而且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博大壮阔的意境,在感受北戴河壮美风光的同时,也领略了一代伟人的风采。

(二)山海关

山海关,年代不算最久,但是极负盛名。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座雄居天下的重要关隘。山海关城,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其地处要隘,雄关紧扼要塞,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北燕山险峻,南渤海涛涌,形势险要,又有万里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体,如虎踞龙盘,控制海陆咽喉,故得名山海关。《畿辅通志》称山海关的形势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

山海关气势雄伟的天下第一关城楼,作为山海关城的东门,又称镇东楼,俗称箭楼。楼上悬挂的“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历史上的山海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建筑的绝唱。山海关城的建筑,颇具匠心,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城设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圯毁,东门箭楼(即天一第一关城楼)仍存。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它们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五楼鼎立,素有“五虎镇东”之称。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关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门处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峰火台多处。这样,山海关城及其附近军事设施,构成了古之军事建筑群。确实大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古人称颂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从明清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成为军事上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

站在山海关的城楼,青灰色的城墙由近而远,蜿蜒地伸向了无垠的原野,伸向了连绵起伏的峻岭崇山,而脚下的城楼巍峨壮观,曾经的惊心动魄已羽化而去,曾经的炮火硝烟已随风而去,曾经的征战厮杀只留下了后人凭吊的遗迹。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流民的悲怆,没有了流放的凄凉,只有战争的创伤萦绕它的灵魂,帝王将相的角逐阵痛着它的命运,文人墨客的清闲怡致讴歌着它的色彩纷呈。但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城垣,都承载着六百多年的历史,都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内涵,就连这城楼上的每一块青砖都书写着历史的起伏,每一片瓦当都雕刻着历史的跌荡,每一条砖缝里都跃动着历史的风霜。

站在山海关的城楼,抚摸着城楼堞口的青砖,宽敞的城道蜿蜒伸向远方的高山,恍然间我听到了城上的箭簇呼啸,听到了城下的马嘶人喊;恍然间我看到了一批批的流民携妻带子在这里出了关,看到了旗兵的铁骑在这里策马扬鞭;恍然间我感受到了“两京锁钥无双地”的凝重,感受到了“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威严。如今,它寂寞了,它深沉了。寂寞的没有了守城将士捍卫疆土的挥刀执剑,寂寞的没有了那位让一代枭雄怒发冲冠的红颜,深沉的只剩下探寻的传奇,只剩下只剩下凭吊的神秘,而萧显写下的“天下第一关”,早已深深地渗透进了伤痕累累的砖缝里……

(三)老龙头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高地上,自身形成半岛伸入渤海之中。这座呷角高地,海拔25米,依山傍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构成了老龙头这座名副其实的海陆军事要塞。老龙头是明代长城的东部起点,万里长城从这里入海,老龙头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3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登上老龙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饱览独有的海上长城雄姿;纵目澄海楼,又能欣赏“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栏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壮丽景象。

老龙头景区由澄海楼、靖卤台、入海石城、八卦阵和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这座古代海路军事要塞,以其选址科学、建筑独特,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来此观海赋诗。

进入景区后先参观了明朝军营龙武营和守备属,有些展览,一口半层楼深的熬粥大锅,古兵器、练功房,还有攻城守备器械的模型。看过了八卦阵,登上宁海城的城楼。这里有一大段被玻璃封住的黄土颜色的城墙,看不出是否是砖石结构的,这才是真正的明城墙遗址。据记载,公元1900年,老龙头入海石城和澄海楼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城楼被烧四天四夜。1985年,开始修复老龙头工程,至今老龙头虽已修复,成为一具游人必到之处,然而其经济味却极浓厚。

登上宁海城,只见澄海楼巍然耸立于宁海城上,宁海城与澄海楼虽乃近代建筑,然其依照原貌修筑,也不比旧建筑逊色,不愧为古代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宁海城上设有望远镜,供游人遥望孟姜女墓。孟姜女虽有其人,然却非生于秦始皇时代,不知后人究竟为何将其夫范启良被害之事与秦始皇扯上关系究竟有何目的?而孟姜女墓据说乃渤海中两块突起的礁石,较高的礁石为其碑,较低的为姜女之坟。因滑石攀登不易,而为雁群聚集之处,故形成“姜坟雁阵”的景观。

(四)秦皇岛

秦皇岛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加紧修栈道,视郡县了。他东巡至海,有人求见,称此处有仙山,楼台亭榭,时隐时现。始皇遂在此筑起了行宫准备求仙问药,一日,海面上徐徐升起一片光辉来,隐隐山头见楼台,淡淡树影倚云栽,绵延数十里。始皇见状,便信以为然,乃广招方士。燕人卢生闻之求见愿往,始皇大喜,急令士兵选入海之址,不久便发现距碣石海岸不远处有一座小岛,方圆数十里,苍松翠柏,清泉飞瀑,鸟语花香。始皇遂降旨在此入海求仙。终于,他站在小岛上,目送着求仙的小船渐渐地消失了。后来的人们刻碑为记,而这座小岛,几经沧桑,慢慢地与陆地连在了一起,这个地方也就逐渐地被习惯地称之为秦皇岛了。

当然,卢生不可能遇到神仙,更不能求来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在海上飘泊数日,终因水尽粮绝无功而返。据说,卢生怕死罪难逃,便急中生智,他以绸缎为符,上书“亡秦者胡”,谎称仙人所赐。机缘巧合的是,到最后却真的应验在了秦始皇他自己的儿子胡亥身上,这恐怕是始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最初,他想到的却只是匈奴,于是他急忙回到了咸阳,并派蒙恬大征民夫筑起了长城来,这便又有了后来的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

宋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在秦皇岛东边的望夫石村的凤凰山上为孟姜女筑庙了,文天祥所题“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一语中的;而徐渭的长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更是让姜女庙名闻天下。明清以来,帝王将相常来这里进香,两侧卧碑就有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的御题。1924年,直奉大战在这里爆发,当时,奉军的司令部就设在庙里,张学良曾许愿:如果奉军获胜,一定重修庙宇。战事进行了一个多月,结果当然是奉军大获了全胜,张将军也当然地践信了前言。

秦皇岛是我国旅游业的发祥地,并且还和中国的近现代史密切相关。19世纪末,勘测津榆铁路的英国工程师金达发现了这里,便在来华的传教士中广为宣传,于是各国大使武官携女眷接踵而至,并在海滨大量圈地;民国期间,达官贵人们也纷纷地云集于此。因而,在这里留下了星罗棋布风格迥异的名人别墅,如徐世昌、段芝贵、吴鼎昌、朱启钤、周学熙、顾维钧、徐世章、曹汝霖等。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就是在这里相知相恋并私定白首之盟;徐志摩也在这里产生了朦胧的《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而后来,林彪的三叉戟也在这里起飞,奔向了他那条不归之路。现在,这里依旧还是北京的后花园,通常地又被称为夏都,因为,在盛夏的几个月里,国家的领导人们常常来这里办公休养;普通的人们也不例外,周末的时候,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避暑嬉闹了。总之,秦皇岛这片土地上俯仰皆是故事,天空中弥漫着的是历史的气息,这里虽说多少有点苦涩和凄婉,但倘若论起它的风情,那就浪漫了许多,且不必说堰塞湖周围的鸟语林,也不必说祖山上珍稀的天女木兰花,单是海岸边上的景致就已经很令人着迷的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北戴河游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