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

2013-10-14 20:25 作者:林子 阅读量:31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公元772年,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诞生于新郑县,他就是白居易。其母陈氏,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年幼的白居易如痴如醉地沉浸于书海中,直到安史之乱,才举家避于越中。

白居易十六岁来到长安,决定搞一次科举考试的模拟考试,于是按科举考试规定,在题目前加上“赋得”两字,写成咏物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其才华初露锋芒。由于应考准备充分,他二十九岁就取得了进士及第,后被授为周至县尉。此时,他爱上了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然而,门第观念却成为了他们婚姻的绊脚石,他们最终未能成婚,两人非常悲痛地分手了,但从此却埋下了相思的种子。带着切肤之痛的爱情回忆,联系到安史之乱中李杨的爱情悲剧,白居易写下了缠绵悱恻的千古名篇《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到底是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还是抒发白居易与湘灵相爱而无结局的无限痛苦与绵绵思念呢?

白居易在周至县尉任上,亲眼所见当地人民劳动之艰苦、生活之贫困,而他又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作为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有良知的封建小吏,他对自己不参加劳动却丰衣足食而愧疚,对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深表同情,于是写下了《观刈麦》。

白居易三十六岁时,被封为翰林学士,授左拾遗一职。他觉得为官就得积极为民办事,于是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但他的直言不讳很快得罪了一些权贵。公元815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公元816年的某一天,他送某一位客人上船,旁边有琵琶声传来,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一曲。他一边听着乐曲,一边和琵琶女聊了起来,惊服于她高超的演技,悲伤于她凄凉的身世,有感于自己的被贬命运,于是奋笔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和琵琶女共勉。

后来白居易又相继出任忠州、杭州刺史,为官一方,他能造福一方,并把他细腻的笔触伸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地关心下层人民。他洞察了社会的真实情形,渐渐形成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于是写下了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诗篇《轻肥》。

公元824年,白居易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他决定对自己的诗文进行整理归纳,遂成《白氏长庆集》。公元825年,白居易被授为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体弱多病,于是请辞回洛阳。此后曾作秘书监,管理国家图书,但年老多病的他不愿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遂求退休。

白居易达则写讽喻诗为民请命,晚年则寄情山水,写了一些闲适诗,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他常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过得淡泊平和、闲逸悠然。在某一个美丽的夜晚,白居易做了一个美丽而短暂的梦,梦醒后难以入眠,遂起床看窗外的红花白雾,感叹于人生短暂易逝,难持长久,于是写下了一首颇具朦胧之美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公元846年,白居易逝于洛阳,这位伟大的平易派现实主义诗人,静静地卧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的清风明月、青松翠草间,永远地寄身于山水之中了。但他的诗却广泛流传,影响至今。

相关文章关键词

《 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