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瞩目边塞的现实主义诗人
公元700年,一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于渤海修,他就是后来瞩目边塞的现实主义诗人高适。
年少的高适,家境贫寒,却不影响他爱交游的性格。他生长的时代战争频繁,中原与边地冲突不断,北朝至唐以来的尚武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有济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很想建功立业,然而却报国无门。他游长安,到蓟门、卢龙一带,寻找仕进之路,皆无功而返。
公元749年,高适被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第,授封丘尉,然其不想“拜迎长官”、“鞭挞黎遮”,最终弃官转任河西节度使幕府书记。安史之乱后,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
作为一个富有尚武精神的诗人,高适酷爱写作边塞诗。公元738年,边境告急,狼烟四起,战士们奉命出征。战士们狼山猎火,浴血奋战,可将帅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高适很是气愤,奋笔写下了《燕歌行》。诗中有血泪,有悲悯,也有礼赞。
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高适非常关心民生疾苦。农民的辛苦,可恶的天旱、繁重的租税,使他奋笔为民请命,于是写下了《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高适目睹了沙场征战之苦,但朝中文臣只知死读经书,却不能杀敌报国,于是,他写下了《登百丈峰二首》,流露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官吏不作为的愤慨。
高适虽有雄心壮志,怎耐朝庭却不重用他,他难免有点怀才不遇的感慨,难免有点壮志难酬的忧愤,难免对现实有点不满的情绪,于是写下了《封丘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消解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高适是非常看重友情的。他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看着灰蒙蒙的世界,看着灿烂的阳光渐渐西沉,看着北雁南飞去,不禁安慰起他的好友董庭兰来,激励他抖擞精神去努力拼搏。于是,他充满友爱地写下了《别董大》。
高适像其他诗人一样,也爱寄情山水。有一次他到浙江台州一带巡视,途经杭州清风岭。其时,秋高气爽,山水共长天一色,一轮明月高悬,他诗性大发,挥笔在他休息的寺院的墙上写下:“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之后,他很是惬意地睡下了,第二天他醒来乘船离开清风岭时,看见江水退去了很多,觉得昨天所写“前村月落一江水”是不太准的。一个月后,他再到杭州清风岭,赶到那座寺庙,到了墙壁前,见有人已在“一”字上添了几笔改成“半”字了。这段文坛佳话深深地激励了后来的诗人要善于炼字。
公元765年,著名的诗人高适不幸病逝于长安,走完了他坎坷磨难而又富有传奇的一生,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