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炉里的冬天
香格里拉的冬天似乎来得比别的地方早,常想起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句诗句来。在渐渐寒冷的冬天里又想起小时候的小火炉。
那时,香格里拉的冬天确乎比现在寒冷得多,我们常常穿着黄色的棉衣棉裤,头戴黄色棉帽都还抵不住寒冷的侵蚀。
对于冬天的寒冷,人们有足够的方法来御寒。我读小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冬天里上学身上除了背个黄色书包外,手里少不了的一件东西那就是小火炉。说是小火炉它提起来不太重,携带很方便。
一天看见父亲在捣鼓一个小小的铁罐,父亲先将铁罐底部侧面凿开一个口子,我问父亲在铁罐上凿个口子干什么用。父亲并没言语,而是继续忙活。后来父亲又用铁剪剪下一片圆圆的铁皮,在上面凿了很多排列规则的小圆洞。我并不知道父亲捣鼓这么个小小的铁罐有什么用,更何况父亲还凿了那么多的小圆洞,看看父亲的活忙的差不多了,才看出父亲好像是在做火炉。
当父亲用铁丝在铁罐上安个提手后,父亲便高兴的吹起口哨来,脸上洋溢着笑意。做完这一切后父亲一一给我介绍铁罐上各部件的作用,那底部侧面凿开的口子叫风口,那用铁剪剪得圆圆的铁片将铁罐分成上下两层,铁片下层是空的,上层是用来装栗炭用的,这时我才明白是父亲在给我做小火炉。
第二天上学前,母亲将火塘里的炭火拈出几块放在我的小火炉里,然后又拿出几块栗炭放在我的小火炉里,并告诉我说要不断地煽火,栗炭才能燃起来。还示范给了我几个动作,才将小火炉交到我手里。
冬天里在上学路上每个学生手里都提着个小火炉这成了一道冬天里特有的风景线。有一些稍大点的学生抡圆胳膊将小火炉化作一道优美的弧线,这样做火炉里的火燃得更旺。像我这样第一次使用小火炉的学生来说,做这样的动作还是有欠娴熟,就只好用嘴吹火了。
到教室才知道这里才是小火炉的天下,几乎每个学生都带了小火炉来。这些小火炉形状各异,大小各不相同。每每上课同学们将火炉放在课桌下面用来取暖,不时有几个同学在上课时侍弄自己的小火炉而太过专心被老师批评。
最热闹的要数课间时候,校园里到处都有拿着小火炉抡着胳膊将小火炉抡的化作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高年级的同学技艺娴熟能用几种姿势将小火炉耍得小巧而灵动。女生们则比较温柔的侍弄着自己的小火炉,普通也不过拿着纸片或作业本煽火。
我们并不知道课间高年级的同学为何如此卖力的侍弄他们的小火炉,在课间才知道原来秘密就在于小火炉的底层,他们将洋芋放在小火炉的底层用火炉上层的炭火慢慢烤熟。上课当然是不敢大张旗鼓的来烤洋芋和吃烤熟了的洋芋的,只有等到课间时同学们才大胆放心的侍弄小火炉从而吃到可口的烤洋芋。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发明或是创新。至少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是一件很适宜的事情,于是我也在第二天上学前从家里拿些洋芋放在我的小火炉底层用炭火慢慢来烤。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放牛娃娃懒,学生娃娃馋”也许真就应了这句话我们特别喜欢吃我们自己用小火炉烤出来的洋芋,味道极好。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脱不了顽皮的习性。当男生吃完自己的烤洋芋发觉还不够就会很“赖皮”的伸手向女生要,大方些的女生也会拿一些洋芋给男生,小气的女生总会埋怨男生太馋。不过,这时这些男生就会吓唬那些小气的女生,于是放大喉咙大叫老师来了,在女生们惊愕的一瞬间,男生们会抢走女生手中的洋芋,发觉上当的女生有的就开始哭鼻子。不过那些男生在得意之后都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
有时,课间时间太紧总还是有人会抓紧时间吃洋芋,吃相不太优雅,还没咽下去老师就来上课了,总引起这些同学紧张尴尬的吃相,顿时同学们都会哄堂大笑。老师也会微微一笑,告诉这些同学慢慢吃别噎着。不过,洋芋倒是吃完了,但嘴唇上总会留些痕迹,又会引起我们的哄堂大笑。
现如今逛街总会看见电暖炉之类的取暖用品,冬天里看见这些取暖用品我的小火炉有浮现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