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论诗新形式的首创者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这位论诗新形式的首创者,四岁丧父,家贫无资,其母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教他写字、画画。年幼的他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超强的记忆力成就了他,他少年时写就的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公元1030年,欧阳修中进士。公元1034年,他被授宣德郎。公元1043年,他转任右正言、知制诰,后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部尚书。
欧阳修开启了诗文革新的新时代。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朵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繁茂的原野,有位美少妇正在凭栏凝望,她是在远望隐隐春山外的亲人么?此情此情,让欧阳修感慨万端,于是他写下了《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如果说李煜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扩展到阔大无边,而欧阳修在此却拓展了愁的绵绵不绝。
又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杨柳上轻笼一层层雾气,天空中正斜织着一层层雨幕,一位美丽女子正独倚高楼,她的目光穿过层层迷雾,望到的只是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丈夫却遥不可见,她不禁黯然泪下。有感于此,欧阳修写下了《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中的深闺女子,问的既是花,又是自己的青春,花也好,人也罢,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她愁绪绵绵无尽头。
在某一个春日,欧阳修途经洛阳,此时,树木繁盛,百花相继艳丽地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而他呢,却人在旅途,晚上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独的旅馆,他心中不觉涌起了一股凄凉,于是写下了《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有一次,欧阳修信步游览西湖,此时,群芳凋谢,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在春风中轻轻拂动,西湖更加恬静清幽。此时,笙歌散尽,游人渐渐稀少,只有可爱的小燕子在细雨中双双飞回。这个美丽的景象,被他捕捉于词作《采桑子》中,他写道:“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匆匆春去春又来,欧阳修在孤寂清冷中独味安宁静谧,他有一点感伤,有一点对时光流逝的怀念,但他却能淡然处之。
欧阳修的散文成就最高。北宋王朝是一个文官朝代,文人的地位很高,武官的权力被边缘化,于是政权渐趋贫弱。欧阳修深为忧虑,他认为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联想到历史上的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最后完成了先王未竟的事业。可当敌人被消灭后,庄宗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他很是感慨,于是写下了《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打破了中国很久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的局面,在晚年写作了《六一诗话》,开创了我国论诗新形式。他巧妙地采用语录体、札记体和随感的形式,评论诗歌,亲切自然,如闲谈逸事。他在作家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他重道重文,推崇杜甫的造语精工,对后人影响很大。
公元1073年,这位一代儒宗,也许真的是“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告别了滚滚红尘,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散文名篇和传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