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人均数,想说爱你不容易

人均数,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10-14 22:19 作者:药师 阅读量:29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人均数,越来越充斥我们的生活。不管出于何种需要,人均数,都会以各种形式强占我们的耳目,让你不得不了解,不得不思考,不得不纠结。

我的理解,人均数,就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数,应该说,这和一定范围内的每个人都有关。这和每个人都有关的数,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再自然不过了。

每次数据一公布,知道的马上就要在心里对照问问、算算:人均数是多少?我达到人均数了吗?若达不到,还差多少?若超了,又超了多少?哪些人达到了甚至超了、哪些人还没达到?原因是什么?等等。

很遗憾,近几年来,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公布的人均数,我周围的人,大都很失落,因为:大家不知道人均数为什么会那么高?自己算来算去,达不到或远远达不到人均数。

然后相互问问:你达到人均数了吗?

最近,关于全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的消息再次引起大家的热议。据说,这是从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公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中知道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比2010年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

又听到最多的问句是:你家达到116.4了吗?你家人均达到36.0了吗?

结果,大多数人都没有达到。

那么,又是哪些人把人均数拉得那么高,让大多数人觉得这个数字根本与自己无关、不知道是和哪些人有关的数字呢?

心里很纠结。

《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引用的权威数据: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也就是说,按3口之家计,年总收入应为65430元,才达到人均数。

该书还有一句话:“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换算,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元—50万元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据一些学者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低,距离占多数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

你家达到“中等收入家庭”了吗?我身边的人,能达到以上人均数的,仅仅是少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达不到。既然多数人达不到,公布这个人均数,除了能让大多数人产生挫折感、被人均感、不平衡感、灰心丧气外,还有什么意思?也难怪,现在的大街小巷,骂娘的总多于赞扬的,整个社会,不满情绪多于满意情绪。深层原因,这些瘟神一样的人均数,也算其一。

在总结“十一五”期间创造的辉煌成就时,某单位自豪地写道:自我们这一届班子上任以来,五年时间,在岗职工的年人均工资达到了6万元。数字公布以后,一片哗然,马上有知情人士爆出了这样的数字:全单位上岗职工有150人左右,能达到或超过人均数的不过15人左右—仅有10%左右的人能达到人均数,90%左右的人被“人均”!领导一个人的收入就等于十几甚至几十个人的,难怪人均数有那么高了。

公布的许多人均数,是不是和这个单位的人均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如果是这样,那就对了,那仅仅是一个与少数人有关、自我陶醉的数字,关多数人屁事!但这是愤激之言,无关,不是事实,冷静思量,你还应该感到惭愧,对不起少数人,试想,要不是你几爷子、几姨妈那么低,我们的人均数会只有那点?哼哼唧唧的,你们大多数人拖了我们少数人的后腿了,晓得不?否则,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早就建成了,小康目标,早就达到了,早就是世界甚至是宇宙的老大了。世界第二,谁稀罕?

你还不要不服气,想想看,不管是人均住房面积也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罢,你只要去掉多数人的小面积、多数人的低收入再来算算—就当这些人不存在,不是人,仅算算少数人的大住房及多住房面积、高收入,以上人均数,还会翻多少倍?如此,中国少数人士,恐怕要自豪得飞出宇宙了。

令人遗憾的是,好像还没有看到这样算出的人均数。

我在这里仅提供一个思路,有关人士若觉得有理,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试着算算。我是算不出的,小老百姓,不知道调查、统计、公布的玄机,再说,我也没有吃到那碗饭,不在其位、不谋其算。

直至今日,我对时不时公布各种人均数的意图还是不甚了了。我猜想,目的恐怕在于用权威数字来说明我们在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一年一个新台阶,从而让广大人民对国家充满信心、希望,感到作为一个日新月异发展变化国家公民的幸福、自豪,从而凝聚力量,更加万众一心、步调一致的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全面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同时,通过人均数,来分析现状,调整思路,作出下步决策,实现科学发展。

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林林总总的人均数,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了吗?大多数人感到幸福、自豪了吗?大家爱上人均数了吗?让大多数人反感、失落的人均数体现科学发展了吗?

能往少数人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均数,常常被及时调查公布,而有的人均数,就不那么明朗了。如“三公经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忸忸怩怩的,一点都不干脆;再比如奥运金牌的数量,常见的,是总数。而据《贵州都市报》8月9日转载《重庆日报》《金牌不够,银牌来凑》一文透露,截至8月8日,中国已经获得34枚金牌,但被13亿人口一除,3950万人才分得一枚,而一个很少听说的小国家斯洛文尼亚,截至8月2日,人均数却“登上了榜首”,平均100万人就可分得一枚。

若按“人口平均奖牌榜”来排,中国又排在了多少位?

据说,中国一块金牌投入的成本是7个亿,也远远超过其它国家。人均投入了多少?

温总理曾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人均GDP还不到4000美元,在世界各国中仍徘徊在100名左右。

多么客观、实事求是的算法!这样的算法,不一定给人自豪,但至少不会让人盲目乐观。这样的人均数,才是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人均数。

然而,像这样冷静理智来算总数和人均数的报道,能看到的,相对较少。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要使木桶能多装水,需改善木桶的现状,尽量把短板做长,而不是把长板做得更长。我们要建设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是绝大多数人一起达到的小康,而不是少数“精英阶层”达到了,整个国家就达到了。绝大多数达得到,整个国家才达得到。增长短板,是迫切任务。

以上人均数,掩盖了大多数人的真相,大多数人成了垫背的,除了让少数人高兴陶醉外,让大多数人感到成了“弃儿”,他们无可奈何地“被人均”、“被幸福”、“被自豪”、“被小康”……除了骂娘,就不能做什么。与其这样,这样的人均数,还不如不要,或在小范围内传传,关起门来自己高兴高兴;让大多数人,懵懵懂懂的活在梦中,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这何尝不是在做一件善事?不知真相的幸福总比知道真相的痛苦要好些。就让其幸福地走完人生之路吧。非得要,建议分类别来算,比如按城市、农村、当官的、当民的等等。这样,猴子和猴子比,大象和大象比,老百姓,自己找准属于自己的类别,看看人均数,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落差了。但这样,能解决共同达到小康的问题么?

要到达共同小康,不仅要看怎样算,更要看怎样做。怎样做才是计算真实、受老百姓欢迎的基础。数字只是现实的外在反映。

人均数,并不等于大多数;我们要大力做的,就是要使人均数等于大多数,让大多数人都喜欢甚至爱上人均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目前恐怕很难。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底有多漫长,谁能肯定?短期内,让人反感的人均数,估计还会时不时以霸王之势、长驱直入地来蹂躏大多数人的灵魂,让大家不喜欢也得喜欢、不爱也得爱。

如此看来,人均数,想说爱你,发自内心的,不容易。

相关文章关键词

《人均数,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