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说药
编者按 “好药”不同于“仙药”。“仙药”有许多种“好药”加在一起的功效。正因为“仙药”有这个好处,所以得病的人为了尽快摆脱病痛,往往寻求“仙药”。尽管为此脚踏荆棘,“抛金引径”。
现如今,性命不常由天,而是由药。药的贤德早已被公众所认可,大到救死扶伤,小到安胎养心、壮阳补肾此番样样都令世人拱手称道。药有中药和西药之别,这点大人小孩都粗晓一二,然而要想追溯他们名字的由来,还得仰赖文化人去翻查历史书册和查询药家族谱,才会明白。
原来这中药实是土著,西药则是舶来。二者不仅在水土上有所不同,还在遗传基因上大有区别,所以两药的品性也截然不同。中药的品性受土著的人的千年熏陶,性温质雅,一路摇扇而来,先礼后兵,讲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先导后引,以理服人。遇到蛮横无赖之徒,非用一剂猛药时,也要讲究战术战略,崇尚以谋取胜,火攻要像周瑜大败曹孟德,水扰还似孙权施计,刘备败走白帝城。这样看来,中药可谓仁人君子,儒雅大将。
舶来药与土著药却是不同,舶来的药恰如舶来的人。其不由分说、悍然登土、来势汹汹的样子颇为骇人。不管你着青红还是皂白,是鬼就杀,见人亦砍,追“穷”逐“寇”,大有誓死决战的胆魄和斩尽杀绝的勇力,真真一副流氓加土匪的嘴脸。
自西药登陆我国以来,有喜也有忧。喜的是他骁勇善战,具有药到病除的法力。令对中药产生抗药性的一些国人实在佩服,欣欣然洋为中用,于是拿来的拿来,嫁接的嫁接,西药这一外来种从此就地生根,做了倒插门的洋女婿。
久居国外的人常被称做香蕉人,因为他们外黄而内白。西药则不像华人那样心软善变,它的外貌也可比做香蕉,但只是披了件国装,骨子里却咬定了牙听从祖上的遗传,坚定不移地保持纯正血统的白瓤。
西药自打在本土攀了亲亲,腰板渐硬,气势渐宏,大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这下可惹恼了世家身份的土著一族——中药:“抢地盘?你个不伦不类的杂种!叫你也看看我马王爷的三只眼”。中药和西药似狭路相逢,一个不礼,一个不让,国人担忧的中西药大战开始了。
中药骂西药:你滥交滥性,子孙杂多。
西药骂中药:你顽固守旧,不思变化。
中药说:“你伤肝伤胃伤脾伤肾。”
西药说:“你温吞吞慢似老牛。”
中药挂出“祖传世家”的招牌。
西药打出“治病迅捷,疗效显著”的广告。
两药刀枪棍棒、斧钺勾叉打在一起,不可开交。令急于救命的人左顾右盼,茫茫然不知取舍。
正在此时,一粗衣大侠身背“能治大病”的幌子,招摇登场,见众人拱手抱拳道:“在下不才,小字偏方,出身于乡野,行走于江湖,疑难杂症,方到病除,自出山以来,行侠仗义于天下,四方百姓,无不携金抱银笑脸相迎,各位如若不信,请看俺这就使给你看。”说罢将那三拳两式舞动起来,引来众人聚拢围观,一场下来,连唬带蒙,众人纷纷掏包买回效验,果然无所扰害,但病痛时依然咬牙。这是偏方的野路流派,常是与三教九流为伍,靠打把式卖艺赚些水饭店钱。
偏方的民间流派,是在茶坊酒肆言谈笑语中口传心授的,什么糖水炖梨、萝卜、蜂蜜,花生、大枣、枸杞、胡椒土鳖、灰鼠等统统可药。
偏方看似根基野脉,然则也登过大雅之堂呢。不信你看红楼梦中的千金小姐——薛宝钗的“端嗽”的夙疾。凭它什么名医仙药,从未见效。倒是一个癞头和尚介绍的“海上方”(秘方)——“冷香丸”,即便见效。
还有一例是王一贴献给贾宝玉的“疗妒汤”,药方是这样的: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王道士又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我读红楼梦时,每每读罢此汤方剂常常掩卷大笑,笑后,偏方是药还是美食?人就恍惚了。
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