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经验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沉湎于自己的经验,凭借经验来处理事情或者做出判断。当然,依靠经验,本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人的经历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非要自己亲自实践。所以经验也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因为如此,才使我们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少走或者不走弯路。但如果过分依赖和相信经验,轻率武断地依靠经验做出判断,有时却也失之偏颇。
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经验,一副成竹在胸、蛮有把握的样子,事情临头,容不下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有时甚至扼杀了创新的思路和观点。比如在一个单位,年长者或者位重者,习惯于对任何事情都指手画脚,好为人师。尤其是年轻人本来有新颖高效的办法和思路,却总是被经验遮蔽,导致人们在习惯的怪圈中因循守旧,平平庸庸。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所以,嘴上没毛的年轻人自然因为被冠以“经验不足”的帽子,在压制思想的同时,压制了创新和积极。天长地久,当“经验不足”和“经验丰富”被当做分类的标签的时候,怪圈早已悄然形成,唯有在圈内周而复始,似乎才能跟上步伐,否则就会被排挤出局的。
我对经验的危险性的感悟,其实来源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小事之中,却也蕴含着人生的道理。正是这件小事,却启发了我关于经验不一定可靠的思考,甚至于感受到,有时候,经验是很危险的,它已经为事情的成败埋下了伏笔,只是人们往往把它当做遮羞布,不敢直面罢了。
那天早晨,女儿准备去上学,本来就按照上学时间来看,很紧张的了,但她还不走,在翻箱倒柜,找个不停。我问她找什么东西,她说是找雨伞,我一听,早就来气,便呵斥她好端端地找雨伞干嘛,因为虽然天气不是很晴朗,但阳光还是照射进来,气温也高,偶尔有几片淡云,依靠我的经验,根本谈不上要下雨。女儿遭到呵斥以后,哭喊着说“没雨伞下起雨来怎么办”,我更加生气,几乎咆哮起来:“我还不知道会不会下雨,好端端的晴天怎么会下雨,你懂什么!”在我的暴风雨般的批判中,女儿最终没找到雨伞,哭泣着去上学。而我老半天还在生闷气,想不明白她怎么会无缘无故的要认为会下雨呢,以为她只不过是不愿意当时就去学校,或者习惯于磨磨蹭蹭,只不过为自己找个借口罢了。
谁知老天也喜欢跟人开玩笑。快到中午的时候,阳光躲起来了,天空就像拉上了灰色幕布。但我还是认为不会下雨的,就放心回家,谁知走到半路,雨点就开始敲落下来,就像敲击我脆弱的自尊,在嘲笑我一样。等我跑到家里,早就被泡成了落汤鸡。我拧着衣服上的水,便想起早晨的那一幕来,女儿还在路上,肯定湿得更严重,便为早晨的所作所为后悔起来,要不是我的武断、蛮横,她会带上雨伞,当雨点落下的时候,她肯定为自己未雨绸缪沾沾自喜,迈着轻盈的步子,在雨中,在伞下,开心地哼唱着,快乐的回家!可是,那美好快乐的一幕,却在我高高在上的所谓的经验下,不堪一击,遍体鳞伤。
悔恨与内疚中,我切身感受到了有时经验真的很危险。没带雨伞,只是淋湿,这可以说不是什么大事,但女儿的心灵,肯定或多或少受到伤害。推而广之,在单位,何尝不是如此?年长者和年轻者,上级和下级,就像我和女儿,但退一步来看,女儿还可以或多或少跟我顶嘴,争辩几句,就像那天回家,会嘲讽我,发泄自己的委屈,但下级在上级面前,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敢和我女儿那样,据理力争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肯定在所谓的尊者和经验趾高气扬的脚下,噤若寒蝉,忍气吞声,让荒唐和错误,披着经验的外衣,畅通无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经验虽然有效,但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它不是万能的,如果僵硬地遵循,就会栽跟头的,所以,我们在依靠经验的同时,还要记得,谁都有一颗会思考的脑袋,世界,是在变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