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读与写的散漫思绪

读与写的散漫思绪

2013-10-15 02:02 作者:梅园星语 阅读量:19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总是喜欢那种自由开放的阅读,不拘泥刻板,乐意什么就是什么。反正家里的书柜和枕边有的是书,摸到哪本就翻开来读,享受的是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欢愉。

不过,因了无刻意无目的的随意性,读书的过程就相当的轻松自如,也神马似浮云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迹。可以讲理解能力还是有的,读书并无障碍,一行行字都可以认得,很通畅的过目而去,只是那个唤着记忆力的东西不能步调一致的跟过来,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在哪棵大树下纳着清凉,懒洋洋地打着哈欠。于是很多阅读只是用了眼睛而没有动脑。

有的时候安静下来也会用脑去想,这人脑是不是很像电脑呢?天天诸多琐事繁杂还有很多垃圾的东西不断地涌进到脑子里,内存卡就会负重不堪,不仅无法再存进什么,反应起来也格外的呆滞,甚至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要无数次的点击那些一环又一环的链接,让人觉得疲惫劳累和无聊。

360很好,会随时提醒清除垃圾。人脑其实也应该这样时刻想到排毒,对那些无用的存寄进行彻底的格式化。然而,与电脑不同的是,人脑的记忆是相当顽固的。虽然人们常讲时间可以消磨一切,可以淡化一些印迹,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多的恰恰是那些已经定格的人和事会一直藏在顽固的核心里,即使这个核被粉碎了,那些带着记忆的碎片依然会在太空中飘荡,不知何时何景又会在某一只大手的揉搓下重新被拼接成先前的记忆了。

所以,人脑中总会冒出不经意的景象来。其实这不是什么新生物,而是哪个故人着了新装款款而至。他或她想来听一场歌剧或是看一场演出,于是就得给他们找包厢找座位,那个在空中飘飞的散漫思绪也便有了着落。这个着落给了大脑忽而闪亮的灵感。

然而灵感总是稍纵即逝的,它来了又走了。抓到抓不到,或是想不想抓到,这都要看每个人的感觉了。对于灵感的到来很多人是无暇顾及的。因为他们手边有许多要处理的事情,这些事情很近可以直接看到益利。而灵感只是一个点,似乎很远,似乎很难看到益利。不过也有许多痴人,对灵感是渴望的是欣喜的,是抓到就不会放手的。

对灵感的处理谈不上好与坏,也无需比较对与错。一切只是因为需要。需要时拿来就好,不需要任他东西谁也管不着。不说发明创造,单说写字,有灵感光顾可谓是幸事了。如果能把灵感变成作品,或者说是艺术作品,那更是幸福中的幸福了。

当然幸福总是不易得到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向往。听人讲幸福的人不写字,写字的人,多半有几许惆怅,几多茫然,几分忧伤,定是寻得那些有了性情的字做了知己,便也算作一种福气了。不知道这种讲法是不是有些偏颇?只是写字我情有独钟,尽管写的不尽人意。

一直飘荡的散漫思绪总是希望有个落脚点,无论是绿洲还是荒漠戈壁,也无论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是都市林立的高楼,总想用笔尖划破纸的肌肤,雕刻成想要的东西。不过真的想要去写的时候,会觉得灵感多么重要,记忆多么亲切。因为写字的过程就是一次对过去的审美经验的再次提炼和升华,很多细节需要在时间的空白里搜寻和填补。并按照文字的脉络搜集整理,剪裁排列组合成适合的东西。这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脑力工程,也是一项通往快乐的工程。

因为可以用笔去写字,说明手脑还是协调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枯萎,那么僵化,那么垂老。有了这些文字的完整记录,个体的生命有了延续,历史也便有了传承。

今日晨起读了一篇文字出自李敬泽的散文。是他对其著写《小春秋》的一些感悟。他说的话大部分都没有记得,只记得他讲《小春秋》是一部人类寻找童真时代的集子。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看不到童真了,也只有春秋那个时代的古人才称得上人人都是天真的。

以往阅读我是没有习惯在书上写阅感的,正是那个“天真”的词语叫我有了莫名的写字冲动。散文一篇篇地读,观感也一页页地记,书留着,字也留下了,过去许多年之后再次翻看此书是否会有别样的滋味呢?

又读了一篇叫《心河》的文字,我如是写下我的随感:寻不得,就不再去寻了,越不过的心河就任由它一味的向东去吧,临水照花也很好。

我的思绪又散漫的飘荡起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读与写的散漫思绪》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