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川剧【金子】管中窥豹
1.南柯一梦
年华似水,岁月荏苒,长河之中自有溪流潺潺缓而抒情,自有滚滚江水滔滔不绝,奔腾向前。沧海一粟,光亮也能在时间打磨中耀眼如芒,成为那一颗碚石逆流挺立,若有一人飘然若仙,伫立其上高亢引歌,景色便因此清晰,天地也由此妩媚。纵使年年岁岁花相似,桃花笑的了春风,也无法拭去永远停留在人们脑海里的瞬间光华。那一曲高山流水,不论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百转千回,也都能听出中华文明的千古。
天子守国门,铸就京华紫禁;金陵一梦,贾府灯火阑珊;断桥残雪,江南水岸西湖。我们凭借物质来找寻意识的不朽,亦步亦趋在一栋瓦房,一座钟楼的蛛丝马迹中去铭记我们的辉煌和伟大。站在宗庙祠堂之上,我们可以烧出我们的缅怀和思念,可以拜出我们的虔诚和渺小,然而孔孟之道在于四书五经的礼于教,思无邪的诗经更是依靠代代口耳相传才能万古流芳。先贤俯瞰苍生,或许更希望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听到我们不灭的信仰,带动华夏璀璨的轮回一轮一轮的转下去。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似乎在转眼间蜕化成蝶,展现一幅现代中国的恢弘画卷,对于水泥建筑和GDP的迷恋和迷失,就像病入膏肓的顽症,拿来妙手回春的偏方开了一个又一个,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猪肉依然比唐僧肉更值钱。几十年前,梅兰芳还活在人们心里,几十年后,梅兰芳几乎就活在电视里了。桌游和网游,渐渐在光纤和二维代码时代占了上风,思凡和夜奔,也就只能在学究和象牙塔里找到一些指点和批判。
小时候穿梭在并不繁华的街道里,还能偶尔听到路边阿炳般的二泉映月,如今在广场中央,RAP声轰隆隆的伴随着街舞在挥洒那群年轻人的青春。南柯一梦,斧柄已烂,究竟是梦里的棋局太过深奥,还是那樵夫患了长眠不醒症?八千里路云和月。
2.试手补天
川渝大地人杰地灵,司马相如一赋青史名,李白恍如游仙,苏轼谈笑间羽化,在青城山水和都江肥田的滋润里有了天府的细水长流,养育了独具个性的川渝文化。我从小耳濡目染,对那种独特的智慧和表达感到好奇和敬佩,可惜年少,未能悟其精髓。
十年磨一剑,挑灯看剑,剑已深藏功与名。那些唱腔,话语,表演,融汇了几千年嬉笑怒骂的精粹被灰尘蒙蔽了本来面目,光怪陆离的电影嘶声力竭的淹没我们的审美堤防,将视觉的饕餮盛宴当成了征服心灵的杀手锏,成为新的文化耶路撒冷,甚至连我这个茅庐门僮也要在大学中刻苦钻研,顶礼膜拜。但是有幸观看早已声名在外的川剧金子后,近距离接触现代版演绎的古典文化,顿生拜首之情。蓦然回首的蛾儿雪柳,真是柳暗花明之后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叫绝。想到川剧这样古老的戏剧在求快求新的今日竟能焕发活力,不禁让我想到辛弃疾那句词:看试手,补天裂。
并不是挂羊头卖狗肉那样简单的方式就能使难以易姓更名的川剧再现昔日风采。在观看表演中,我看到了川剧以前未出现的主观变脸,烘托某人的心理活动;听到了小说中才咬文嚼字的意向台词,双关痛斥旧社会;说出了我们喜闻乐见的诙谐生活化语言,真正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与沟通。说的是四川方言,唱的是川剧唱腔,跳的是独有的舞姿,表现的却是那个时代中的民族悲剧。可以说是一点通乾坤,方寸之间见天下。在金子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面朝火车时,我彻底被震撼得无语凝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假若还带有他那诗意的宿命,那么金子的结局则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和人文风貌的一个响亮耳光和六月飞雪。那个剧中提到的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不是七七四十九天的路途遥远,而是九九八十一难后的地狱。在人间和天堂中,金子情愿抱着那个撕碎了的美好幻想而结束生命。我们不缺乏对人性罪恶和丑陋的批判,但是往往空乏无力,也无法与艺术挂钩,但金子在经过反复修改后,滴水石穿,铁杵磨成针,在现代舞台上配合灯光以及道具,以川剧作为基奠,揉入各种表演元素和艺术形式,在静中生动,在动中化静,每一秒都在穿透灵魂,每一个演员都在第三堵墙里淋漓尽致的有声表达,无声控诉,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终于洛阳纸贵。
金子一剧的负责人在表演结束后,回答了观众的几个牛角尖问题,其中便无可回避的提到川剧何以至今风华如此。负责人反复提到一个词,就是“古代文化的现代表达”他说:“川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弘扬光大,但是又要符合时代要求。贤鸟择良木而栖,改变是必须的。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我们也没办法算出个明白账,但是有一点是不可更改的,就是必须将川剧的魅力展现出来,否则就是四不像。我们在细节上进行了大量创新,对传统表演形式做了更利于现代观众接受的改动,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闻君一席话,醍醐灌顶。我们可以随时转身,但是绝不后退半步,看试手,补天裂,欲与天公试比高。正是传承文化的使命赋予了金子勇气,它才能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我们在散场时集体起立鼓掌,经久不息,是一种赞赏,同样也是一种承认。
3.江月年年
凤凰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涅?后的浴火重生。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万万不是要我们去同情的老弱病残,而是吴宓先生一直强调的“昌明国粹”所继承的人文素养。宣科先生将纳西古乐变为不老的传说,除了眼见斑驳的古城,还能在声乐之中找到祖辈的踪迹,这本身就是我们活着所承载的意义。诚然像金子这样成功的转型案例并不是遗产变宝贝的滥觞,但也绝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宿。
我们仍然看到端午节被韩国反客为主抢占为他们的遗产,而汨罗江就算改流也流不到首尔,那么总有一种东西是我们稀缺的,或者没有的。放一句厥词,我们连圣诞老人是从窗户进还是从烟囱里进都还没搞清楚,就成为商家起哄营造的盛大庆典,可见社会急功近利而忽略传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保护、传承、宏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担当与分责,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我很欣慰与我一同前去观看金子的观众都是抱着欣赏艺术的态度度过2个小时的,期间掌声雷鸣不绝,与演员会心的互动,自发的起立鼓掌,散场后流连忘返的讨论,都是发自肺腑的,没有丝毫的做作和附庸风雅。于是我想,遗产不是死亡后哀凉的挽歌,而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只要还有人愿意驻足停留,那么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就在这似曾相识的世界里,我们求同存异的一次又一次将古老文化绽放出新的色彩,中华文明本身就有着它独特和神秘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历史渊源中的玄机所在。我们不久后便会看到更多的金子,价值连城的砌出一个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