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政策性浮躁

政策性浮躁

2013-10-15 02:34 作者:尼溪 阅读量:2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当今浮躁,已人所共知,欲求内心之宁静已是难得,欲求环境之安静,已算非分,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由本质到现象再到本质,一语中的,欲知缘由,请点击阅读本文。

众所周知,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好,都得沉下去,扎扎实实的做。俗话说:心无二用。心不专不静,风吹草动、气躁神晃,莫说做好,就是做完都难。

论者多说,现在是个浮躁的时代。社会浮躁,人心浮躁。我想,还有政策的浮躁。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还是政策的浮躁影响带起了社会、人心的浮躁,以致把事情办砸。

人们常说,上面的政策是好的,就是下面的和尚把“经”念歪了。这话有一定道理。一个理性政府,能够写到纸上公之于世的政策规章,起码是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有一定针对性且前景美好的。但政策规章不是诗歌散文,得重在实施,要经实践检验。真正的好政策,在制定时就要考虑设防“下边和尚”的念歪走偏,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严控扩大、过火和歪曲,就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不固执不护短。制订时的想当然,只求文字的严谨,图快图简、草率从事;实施中的一刀切、一窝蜂,片面机械的图解,甚至钻政策空子,把政策作为幌子来谋取私利,必然失却政策的公允和严肃,使政策规章走向偏狭和轻浮,误导社会民众。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老师的,正值教育上的拨乱反正。那时,学校规模无论大小,地处无论城乡,教师们多务实工作,潜心教学。在学校里,教师们长少有序、按部就班、心平气静、融洽和谐;谁工作勤恳,谁老实正直,谁头脑灵活,谁业绩突出,大家都心知肚明,平时在人前人后,都是由衷赞叹;在提升、评奖时,大伙都能凭心推荐评选。后来,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动机,各地纷纷设立重点学校,学校内部设立重点班级。此策一出,立马就打破了教育的平静和公平。由于资源人为性的倾斜,使得重点学校设备先进,教师的福利高、补助多、名声好听,这就吸引着教师们削尖脑袋往重点学校钻,家长们想方设法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成绩差的就用钱买。导致教育上的乱象百出,至今未已。又后来,说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职评”文件一本一本,规定几十条,细则上百点,都是围绕一个“钱”字转。这就在更为深广的程度上打破了教师们心内的清静、淡定和平衡。加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潜规则,使得某些教师不顾为师为人的道德底线,为了成绩走捷径搞突击性教学,为了达到条件弄虚作假搞假文凭假证书,为了实现目的投机钻营贿赂评委走上层路线,甚至相互猜疑设防诋毁大打出手。“职评”引出的不平、愤怨和消极情绪稍趋平缓,“绩效工资”政策的出台,浮动经费的基层划分,又在广大一线教师的疲惫、无奈的内心再掀波澜。

愚生见窄识寡,但就几十年的亲历和目睹耳闻,当前普遍存在于教育上的师不恋教、生不爱学的浮躁现象,与设立重点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政策的不尽完善、科学和实施过程中误解、歪曲有直接的关联。不仅教育,医改、房改、反腐等方面的久行效微,都与政策的制订、实施的浮躁有关。改革难,是事实,但让人静下心来做事,应是一切改革的落脚点。也许是愚顽之见吧。

相关文章关键词

《政策性浮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