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在报刊上看到一则谜语:敬人者受人尊敬,打一句出自《孟子》的成语?百思不得其解。及至看了谜底,却是“礼尚往来”。细细想去,颇觉有理: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与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与你;赠别人礼物,别人也会回赠礼物与你。又譬如购物,甲方出钱,乙方售货,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礼,崇尚一来,崇尚一往。
在许多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介绍中国的文字之中,都会有这样的套话:“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如何如何。礼,是备受推崇的。广义的礼,在《孟子》之中做了详尽的论述,是为人的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是男与女之间的礼仪,是君与臣、父与子之间的礼仪,是国与国之间的礼仪。这些礼仪,是规矩,是不可僭越的金科玉律。有悖于这些礼仪,则视为无礼。这是一种道德范畴的礼,是泛泛而谈的礼。
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礼,是狭义的礼,即强调一来一往互赠物品的礼。礼尚往来,由来已久,这种一来一往的礼已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衍变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且是一门暗藏玄机的文化!
春秋时,齐国有一个人叫易牙,齐桓公称王之后,每日山珍海味,逐渐肠胃不畅,饮食无味。在齐桓公身边服侍他的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尝新鲜,于是悄悄蒸了自己八个月大的儿子,然后切为肉片,捧给齐桓公吃。这一吃,齐桓公眉开眼笑,他好久没有吃过如此可口的美味了,于是对易牙大加奖赏:给他升官,总管了内务,而且视为心腹宠臣。易牙高兴极了,因为自己的礼物收到了回报。同为春秋时卫国的吴起,为了求得鲁国的将军,不惜砍了自己妻子的头颅。而作为回报,鲁穆公拜吴起为将,统领三军。也许这都是最为残忍的礼尚往来了!但是由此承袭下来的礼尚往来,虽然逐渐的没有了血腥味,却更加充满了铜臭味。原本只是一来一往的无可非议的礼,在各种不同的欲望和奢求之下,已经变味,已经变得让人匪夷所思。而这些像变色龙一样不停地蜕变的礼尚往来,大致都可以归纳入时下流行的潜规则之中——因为时下的诸多礼尚往来已经从阳光明媚的光天华日之下潜移默化到了见不得人的地下“游击”式的活动。
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是首当其冲的礼尚往来之一。这是自古以来就已经形成并且愈演愈烈的官场之中的礼尚往来。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九品芝麻官,无不对这一种礼尚往来顶礼膜拜。一方面官方强调以才取人,另一方面,游刃于底下的礼尚往来已经成为一种“官之常情”。官帽,官阶都需要一种筹码作为一来一往的主角。要求取多大的官帽,就要供奉与之相当的礼物。礼到了,官帽降临了,于是,礼尚往来,皆大欢喜。此中却又有许多的玄机。官帽官阶可以给,但如何拿捏那主管上级的心理是关键所在,所谓投其所好,则无不有求不应。若猜测不透,那么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礼往了却不一定来!于是在这种礼尚往来之中,有许多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黄金,白银,玉器,字画,名茶好酒,绫罗绸缎,首饰,美女等等,是礼去之时“投其所好”的必备之物。有了这一系列的筹码和媒介,还必须有一个中转站。否则是提着猪头认不得庙门。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利益链,而那所谓的中转站无疑就扮演了皮条客的角色。在这一系列的精心准备之下,礼尚往来付梓行动,往往会博得一来一往双双的赞同和欢喜!
钱名交易,色名交易是流行于娱乐圈内的礼尚往来。也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之中带着暗伤的最流行的时尚。出风头,成名,万古流芳,是人人喜欢做的事。而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付出,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礼尚往来。流传于世,公诸于世的许多事实解释了这一切!被曝光的,还有潜伏着的,让人们在进一步认识娱乐圈的同时,也无不揶揄的认识到了礼尚往来在当今娱乐圈中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这些是无法回避的。但是这些也是出自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合理的立场。在名利的诱惑之下,一掷千金和大无畏的献身主义像一位风华绝代而放荡不羁的妓女,频频穿梭在灯红酒绿的场合而乐此不疲!只要能登上某某旦,某某帝,某某后,某某大腕,某某偶像,这只能是许多娱乐圈圈中人无奈而又不得不去吹捧的信条,这是潮流,是崇高理想逼迫下的形势所趋!当妓女,还要立牌坊。人们看到的是风光无限好的场面,是璀璨华丽的场面,而在此之间涌动的那股不光彩的礼尚往来业已被默许,甚至是当成一种极富娱乐色彩的绯闻进一步升华为传奇!
可是礼尚往来有错吗?在诸多存有异议,大加诽谤的人们眼里,这种已经变得陌生、丑陋的礼尚往来就像是一个小丑,以种种手段博人一笑,却让他们不屑一顾。但是在诸多“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眼中,她依然披着华丽的外衣,大行于世,甚至在某些时候就是救世主!这已经是无可厚非的社会事实,她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更深层次,涉及到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们的伦理道德。我们,已经被熏陶了几千年礼尚往来浓厚气息的我们,在如今蜕化的面目全非的礼尚往来面前,我们需要说不,还是沉默无语?也许这些都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礼,崇尚一来一往,投我以木瓜,必报之以琼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