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在实践着教育的理想
这一年的学生,令我难忘!
这一年的三尺讲台,让我激情满怀!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掐指数来,我带高二的时间历历可数。因为少,所以珍贵。这一年,我的教学思想开始了较大的转变。
我思考着,我实践着: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我立足高处观察于思考,站在低处探索与实践。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老师,要把学生引向那一条路上?这,就成了我最多的思考。因为我知道: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人格。
有人说,中国人不缺知识,不缺文化,而缺的恰恰就是人格,独立人格!
我不怀疑这种说法。也不是因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就在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直到今天也不理想。我们深知:身在学校,学生们拼命地埋头做题考试,任劳任怨;走上社会,学生们就削尖脑袋钻人家的预设的圈套,心安理得。
中国青年报的王波说得好:一味依赖并依附于所受的教育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自由,外表上无论怎样叛逆都是一种浅薄。如此看来,芸芸众生之中又有几个人有深度呢?
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创新意识。这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民族的悲哀!
我常在思考: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在学人家的,而没有东西让人家学呢?孩子们背诵的公式定律为什么都姓“洋”?这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培养出科学家,也没有培养出哲学家。我可以断定:没有哲学家的民族是很难出现科学家的。因为哲学是解决头脑问题的学问。
于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了我教学之首要。人,要有尊严地活着。我希望我的学生活得有尊严!
于是,语文课里不再是照本宣科;三尺高的讲台上,知识在飞扬。
于是,语文课里不再是死气沉沉;五十方的教室里,激情满胸怀。
身处教室,学生们豪情万丈,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立足社会,学生们信心百倍,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这一年,学生写出了大量文章,我从中选优,推荐作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与学生相聚,学生们总忘不了一句:老师,你教给我们的东西,走出学校后更有用。
是啊,这就是教育。这就是我实践教育理想的结果:即我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一点微薄之力。
因为教育家告诉我: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
201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