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的石碑
我是第一次去武汉,所以尽管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在心里萦回了半个多世纪,这回才真正有幸零距离品味到她犹存的风韵,颇感到“后睹也快”。
在南岸的桥头堡刚下了车,我就被一种坚不可摧的钢性氛围震撼着:屹立在江心的九个颀硕的桥墩犹如九条巨臂,托起一条钢铁巨龙由蛇山头昂然飞向龟山,教人油然领略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情画意与雄伟气派。而当我登上黄鹤楼,俯瞰着她繁忙的身影时,更加抑制不住心潮激荡。公路桥面上,是两股南来北往车的激流在奔涌,估计至少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流量和流速不会下降;铁路桥上,列车不时风驰电掣呼啸而去,或龙腾虎跃逶迤而来,安全而正点地融汇进全国交通大动脉之中,年近花甲的她,竟如此矫健、苍劲,不知疲惫,毫不松懈,风雨如磐!
而我这难以抑制的心潮,是桥头堡上日夜为她站岗的武警战士那威武的形象和锐利而坚毅的目光激发的,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向他们行注目礼时,心中浪花飞溅;也是被一块普通石碑激发出来的。
哪是一块充其量5公分宽、6公分高的汉白玉,镶嵌在南岸引桥的左边桥栏上,上面竖排镌刻着“武汉长江大桥”六个楷体中字,落款是“一九五七年十月建造”。这块碑,与巍峨壮观的大桥比起来,是那样不“协调”,不“般配”;比起别的新近修建的大桥,动辄就请伟人、准伟人或名流大书特写桥名,飞扬跋扈、金碧辉煌地或镌刻在宽阔的石块上,或连篇累牍地铸造在桥梁上,更是芥末般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低调”的大桥,几十年来却为沟通大江南北立下丰功伟绩!据导游小妹介绍,武汉的其他几座长江大桥,算是她的孙辈了,可是这些晚辈体质欠佳,五年一大修,三年一中修,小修小补更是家常便饭;而这座老桥历年来小修的次数屈指可数,大修则几乎没有过。
一座桥的优劣,不是凭招牌冠冕堂皇与否来定的,而是凭建筑师们品德、技术和建筑材料优良与否来决定的。对于优质工程的评价是不分国界的和阶级属性的,当年苏联专家们精心设计与中国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共同打造出武汉长江大桥这座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在世人心目中竖起一块不会坍塌的丰碑,就是证明;而当今一些贪官与奸商为了中饱私囊,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不时炮制出一批批豆腐渣工程,垮塌工程,正在或将要被人民钉上历史的耻辱板,也是佐证。
诸君,物质的工程质量如此,人生的工程质量也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