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塘坝记忆(一)
犀牛,乃世间灵物。牛塘坝,地名与犀牛相关联。
老家不远处有一座犀牛山。自小就听父辈们讲,犀牛山顶上地势平坦,中部呈凹形,天雨下来,自然形成一个小湖泊般的大水凼。雨后湖水浑黄,便可以看见几条犀牛在里面滚澡,嬉闹,满身是浑浑黄黄的泥水,俨然一条条泥牛。嬉戏打闹够了,再慢条斯理的回到山洞里去。
人们没去惊扰它们,它们似乎也特自觉,从不干扰人们的生活。据传说,牛塘那几个平坦的坝子就是犀牛的原始老祖滚出来的。
从犀牛山洞里出来,爬到制高点,太阳正向西南方向滑行,它似乎非常兴奋,想追赶太阳,嫌脚步慢,就地滚了三个大滚翻,大地就顺势起了三个窝凼,牛塘三坝就此形成:上坝,中坝,下坝。那条刚劲有力的尾巴也不安分,像鞭子一样狠劲甩了两鞭,甩出了窄窄的长长的两条沟:杨梅沟和窝圆厂。
犀牛滚出下坝后就发怒了往山里拱,那只独角把坚硬的油汞石山钻得火星四射,岩石轰轰巨响,纷纷下落。随着自钻的犀牛洞,那条巨型犀牛一忽儿功夫就溜进大山根部去了。留下偌大一个深邃奇险的犀牛洞,张着大口诉说着光阴慢慢流转的故事。
让牛塘坝蜚声于外者,除了名字由来就带着传奇色彩外,还在于有着形象各异的峰峦,深远的古道,丰厚的人文。
牛塘,自古资源丰饶,风调雨顺气候宜人。
牛塘地理,得天独厚。不管你走进的是哪个塘子,都会感觉进入了别样的天地,在县域内似乎“别无二店”。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峰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围拥着坝塘,像仁慈的母亲精心呵护着坝内的万千生灵。
牛塘坝是一个真正的藏风聚气之地。大风灌不进来,大地气脉浑厚绵长。
牛塘三坝,肥田连沃土,山献百果而地纳精粮,把乡民们打扮得丰衣足食。玉米,稻子成熟时金黄一片,微风一吹,窝凼里稻香扑鼻,金浪层层翻涌。
犀牛水·晴雨表
就在那座据说山岩之中住着犀牛的大山里,
下坝犀牛洞口右侧翻过垭口下去就是连接两合岩的茅稗沟了。犀牛洞深而险,高大的洞口右侧,参差茂盛着一丛丛芭蕉以及一些浓绿的水草,一派幽深景象。
洞内阴森可怖,两三人都不敢轻易涉足。逛过一会犀牛洞,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儿了,甜蜜的记忆伴着一丝丝后怕。黛石嵯峨,洞顶千万年形成的石钟乳像灯林似悬针,极尽其态。
就我逛过的县内的溶洞而言,高大开阔而又有纵深感的,当然首推牛塘犀牛洞。
从洞门侧面沿路翻越山坳,踏着那些被马踏人踩得发亮的石板路西南行,不到一支烟的功夫就步入了茅稗沟。那条四季流淌的小溪流滋润着茅稗沟万千生灵。
这潺潺溪流就是从犀牛洞那座大山脚下流出来的,源头也是一个小洞。
这沟水也甚是怪异,全然是这一带四里八乡的晴雨表。平日里河水也不大,清澈娟秀。但那个石缝形的岩洞里,会没有任何征兆的莫名其妙的流出浑黄的水来,河沟涨得满满的,颜色和盛夏黄河水的颜色别无二致。只要这水一涨,久旱不雨的日子就会戛然而止普降甘霖;久雨不晴的气候就会马上变脸云开雨霁,艳阳照临!毫厘不爽。
据说就是当初翻滚出牛塘三坝那只犀牛早已成仙了。专门用犀牛水给乡民们通风报信,造福一方。
犀牛者,实乃世间灵物也。
马帮.古道
山间铃响马帮来,跟随晨曦、烈日、晚霞,踏着泥泞、沟渠、石板。羊肠商道承载着马帮,承载着岁月的驼铃,从远古的荒凉与落寞中蜿蜒而来。
南方古丝路,在盐津老县城喘口气稍事停顿,分道向北继续进发。一条沿着墨石沟黄泥坡经过黄龙寺,翻越郑家坝,经古坟走高桥,横过高坡再分两路,一路走烂田坝到牛寨,再经过包谷厂、兴隆坳下杉木沟出水涝塘去筠连。另一条则插进两合岩进入茅稗沟,翻山坳进入牛塘三坝,经上坝翻过小丫口,下铜厂沟到云南巷(河口街道)(文革时期还有供马帮驻歇的七八间马店,称为栈房)、塘坝,再顺河到筠连。经由牛塘一路,一天起早贪黑从盐津县城出发到云南巷,或者从云南巷到盐津县城,时间刚好合适。云南巷自然就成为马帮的驻歇之地。
终年行进于商道中的当然主要是商人,虽然古时商人很受贱视。但是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哪个还再去斤斤计较那当不了饭吃的高低贵贱?大概掌柜是用不着每趟都亲随的,大可以交由衣衫褴褛的赶马人,让他们来为自己汗流浃背。
古道绑定了马帮、商贸,当然也绑定了越见其旺的人气,带动了沿途的繁茂:古道边,参差错落着一处处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猪牛肥壮。
牛塘三坝几百户人家,默默然见证了古商道的兴衰旺败,也默默然承受着古商道的荫庇与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