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君刘淑清夫妇纪略 ――牛塘坝记忆之二
牛塘三坝地灵人杰,党、政、军,科、教、文、卫各行各业都有能人志士。
在现当代历史上,最具名望者,首推刘柏君和刘淑清夫妇,他们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
刘柏君,牛塘中坝人,生于1896年(丙申)腊月24日。自小发奋读书,勤于练武。1915年,蔡锷将军建立讨袁护国军,刘柏君应征入伍。1923年,时任国民革命军滇军陆军少将旅长的刘柏君率军经过四川简阳,结识了回家避难的时任成都市启化高等小学教务长的刘淑清。同年两人回盐津牛塘坝老家完婚。不久携妻移居昆明。刘淑清在昆明育贤小学任教,并结识龙云夫人李培莲、顾映秋,卢汉夫人龙泽清等人。
“四·一二”政变后,刘柏君厌倦了军阀混战,于是弃甲归田。夫妇回到盐津牛塘老家,多次遭受地方匪患兵灾,甚至遭遇匪徒包围,幸得力于乡亲们的协力合作帮忙,才得以逃入盐津县城。前任县长不堪匪患搅扰,隐匿潜逃,政府无人主持。由于刘柏君为人和声誉极好,被民众推举为盐津民选县长。不料厄运随之而来,时隔不久,被后任县长万景增于1929年(己巳)8月25日夜诱杀。
不但家中遭受如此罹难,万县长还软禁刘淑清母女三人,其悲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携掣三个幼女奋力摆脱软禁,南下昆明,孀居春城。利用丈夫原来在滇军中的地位和以及自己此前和云南各方面上层人士的关系,开始了她人生的转折与发展之路。
时势的艰难和多舛的命运让她成就一代巾帼儒商。历尽艰辛创办实业,大华交益社、西南大旅社、南屏电影院、安宁温泉宾馆以及昆明汽车修理厂等实业都是她一手先后创办起来的,她重服务,善经营,使实业不断发展,信誉著于商界。
不平凡的经历让她深深体味出人间的疾苦,奠定了她为人仗义疏财、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品质。对乡亲旅昆就学、谋业求助者,无不倾力资助救济;对战争制造的难民、华侨,她首倡募捐救助,先容200多个流离失所的儿童和弃婴,开办坤维慈幼院,自任院长,根据年龄文化体力等各自特长分编为4班,分别讲授文化、劳作、技艺,教育培养长大成人,介绍就业。
她信念坚定,勇于革命。由于她平日常与进步人士来往,思想也日渐开明。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王德三被捕牺牲后,其妻子、共产党员马冰清也被捕,马冰清是盐津人,刘淑清多方营救,并为马冰清的保外就医作担保人。
在反蒋和推动云南和平统一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把南屏电影院楼上的会客室提供给有反蒋倾向的参议员作为聚会的场所。1948年,地下党员杨青田奉组织上的安排竞选省参议会副议长,托人找刘淑青帮助,刘淑清慨然答应,在南屏电影院楼上的客厅里大摆宴席,请来省参议员80余人,说服他们投杨青田的票,使得杨青田能冲破反动派的阻力顺利当选。
特别是1949年那场“9.9”整肃运动中,本来她自己就在被反动派抓捕之列,她设法秘密在9月8日晚上,把国民党即将展开对共产党员大逮捕的消息传给了地下共产党员杨青田,最大限度减小了革命的损失。自己借给卢汉夫人送行之机抵达香港,后辗转到在美国工作的女儿那里。
解放后,几经周折返回祖国。她识大体,明大义,坚决拥护政策法令,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运动,投身到祖国建设之中,并将私营企业资产全部按照国家规定投资入股,纳入到合营或国营企业之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刘淑清携女刘自鸣、刘自强、刘自勤为葬在晒尸坝的丈夫修山造墓。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题写碑额:“玉韫山辉”。墓碑主题为:“陆军少将刘公柏君之佳城”。
他们的的三个女儿,可谓成就卓著。大女刘自鸣在昆明就业,著名画家。二女刘自强在美国工作,三女儿刘自勤任北大教授。
解放前,刘淑清就当选过省临时参议会议员,省参议会议员。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省政府交际处副处长。
她先后被选为昆明人代会代表,全国人代会第二、三届代表,省妇女联合会第一、二届执行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担任过昆建昆明市委副主任,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员等职,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平统一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但她最终没能摆脱“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带给自己的厄运,遭受无端诬陷迫害,最终一病不起,在1968年3月21日去世,终年64岁。后来于1979年经中共省委昭雪平反,恢复了名誉。
2012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