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活着

活着

2013-10-24 01:21 作者:木言 阅读量:37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合上这部小说,我还回味在老人和老耕牛远去的背影里。我想,这是作家余华给读者们最好的意念。一位作家,有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就完全足够了。

读作家余华的《活着》,已经是很迟的事情,是一种迟到的阅读。在读这部经典作品之前,我听很多朋友说起过。

那天,看到舍友床头的这部小说,朴素的封面,简单的一个题目和作者,下面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几个题字,便再也没有其他的字迹。它静静地躺在哪儿,却就把我吸引过来了,于是借过来,一睹为快。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一样地是朴素的开笔,然后作者就以一种朴素的笔调,慢慢地在你的耳边轻轻地诉说着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历经民国到新中国,由于他好赌,从富家子弟沦落为一文不名的平民,先后死了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他只剩下孤身一人,与一头老耕牛为伴。他的日子过得很凄苦,凄苦的日子又铸就了他凄苦的性格。像这样有很多故事的老人,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的老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可是很少有人去发掘,那些曾在田间赶着老耕牛的老人,他们一句吆喝声里,可能就嵌进了历史的感叹。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少了。

我又想起了在我的老家,那个常常在傍晚蹲在门口乘凉的老人。他不说话,只是眼睛看着前方,仿佛在遥望着什么,可是远处什么也没有,他是在遥望自己的历史。那个时候,我常常走到他的跟前,和他闲谈,有时候谈着谈着,一直谈到晚霞散去了最后一抹光辉。那个时候,我十几岁,他年过八旬。在当初,我所有关于历史的知识,对联的知识,甚至是仅仅了解的一点中医的常识,全是他在一个个傍晚,慢慢地告诉我的。我从小长大,有很多人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就是其中一位。后来,我不在老家,去了南方。某天,母亲告诉我,你的老杨先生,走了。母亲说的就是那位老人。也许很少有人和一位老人有过深入的交往,不能够理解我的感受。他的离开,不仅是他本人,他是连同他的历史一起走了。不再会有人知道,他在的这八十几年里的那些经历,那些让青年人受益无穷的告诫。而我所知道的仅有的那一点,当然构不成一部《活着》。

《活着》里的那个女人,也让我非常感动。她怀胎七月,去赌场找自己的丈夫,却被丈夫拳打脚踢,一个人走很远的夜路,摸回家。第二早,她的男人便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男人失魂落魄的晃回家,对女人说:“我输光了所有的家产。”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男人问,“你恨我吗”。女人还是淡淡的一句,“没有。”后来那些凄苦的日子,她一直陪着他,直到患软骨病死去。现在很难再遇到这样的女人了。其实,我很不喜欢那个男人,这一场悲剧,他应该付很大的责任!他没有骨气,没有能力爱护自己的女人。可是,这是他自己一个人的错吗?也不是,而是一种历史背景里很多悲剧的缩影。当然,还有那个年代的,悲剧的女人的缩影。

他后悔,可是却不能改变任何一点点,他亲手送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可能还要送葬那头老牛。那头老牛,有很多名字,是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的名字。“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一样地朴素的结局,一个老人牵着老耕牛的背影,就慢慢地淡隐在作品的尾页里。

合上这部小说,我还回味在老人和老耕牛远去的背影里。我想,这是作家余华给读者们最好的意念。一位作家,有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就完全足够了。《活着》,始终是朴素的笔调,淡淡的口吻,不紧不慢地在你的耳边诉说着一个故事。可是,它却能让你沉浸在那些文字里,不时地啧啧称叹,不断地思考活着的状态,活着的意义。

老人和老耕牛的背影渐渐远去在渐渐远去的田野和村庄里,一切的黄昏都被吞噬在黑夜里。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的儿女们,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2009年9月11日1:10:01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活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