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水
昨天停电几小时,今天停水,在这样的高温天气,简直没法过日子。傍晚散步回来,发现停水了,一打听,说是小区外一个工地因施工不当,把供水管道破坏了,一时半会修不好,可能要到明天早上才能来水。这还得了,天这么热,没有水,不可能不洗澡,更不可能不上厕所啊。只好给妹妹打电话,收拾衣物,一家三口准备到她家住一晚。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停水比停电更让人受不了。有时总在想西部缺水山区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记得有一次看湖南台的《乡村发现》,介绍一家人的一脸盆水要反复用九次,大为惊叹。可能是我生活在水资源还比较丰富的南方地区吧。但是缺水、停水也经常遭遇。第一次感受到用水紧张是在上初中时,学校门前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沅江,学校就建在河边的山腰上。学校周边没有合适的水源供应全校师生。学校只能从沅河里用电抽水。耗费大,水质也不好,特别是下大雨,学校师生用的水就是混浊的“红水”。学校背后有一口井,水草从生,水有一股气味,水质很不好,洗衣什么的还可以。但是没有水的时候全校师生就靠着它,喝水用水都出自那里。我们住宿生必备的一样东西是盛水的瓶子。那时流行健力宝,我们就用空的瓶子在上学路上打井水,有时打上两三瓶,带到学校喝。还得省着喝。因为学校没有可喝的水。喝水、用水都很紧张。
毕业后又回到这所学校,学校的用水状况没有任何改善。学生比们那时多了一倍,用水就更加困难。2001年暑假从家里回校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同事们一个假期为水苦恼的事情。因为本来不大的蓄水池又出了问题,到处漏水。那口唯一的井,水彻底不能喝了。学校的教师没有水用,要到离学校一里多远的山塘处去接很细小的山泉水,山泉水流量很小,接一桶水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排队,有的一家出动。还有些为了避免排队,甚至晚上出动。挑水成了全校教师的一大重任。我去挑水,在读初中的弟弟也去帮忙,一人挑两桶,都很节约着用。洗衣服只有下河。开学一段时间都为用水苦恼。直到后来将蓄水池修补好,虽然河水水质差,也只能将就着用。
2002年,学校门前的河流上开始修桥,学校后面的农田和大山也在修路,唯一的那口井被填了。学校不得已到处去找水源,在河对面,离学校三公里远的大山中,有一处山泉,在山中汇成一条小溪,山上也没有人居住,水质很好。学校多方筹资,花费七八万元,又修了两个大的蓄水池,终于解决了全校一千多师生的用水问题。这可是学校的一大历史事件。从此,不管天旱下雨,做饭、洗澡、洗衣服,都可以不再“抠”了。一学期下来,教师们家家都安装了热水器。学生也不为用水、喝水犯愁了。
2006年暑假,刚放假没几天,学校过河的供水管道多处破裂漏水,从山上引水下来的管道也有几处破裂,再加上当年降水少,小溪流的水位严重下降。由于那个供水管道一时买不到,要到厂家去订做,再加上学校当时实在是没钱支付。全校教师又度过了一个用水难的暑假。这时,桥、路都通了,井也没了,周围的农民有几户从学校背后的山上接了自来水,虽然水很小,但他们并不缺水用,只是有些农户不愿意把水龙头放到外面供大家去接。有时去别人家接水像做贼一样。“哪里有水?”成了大家见面的问候语。有些有摩托车的教师甚至去很远的井里打水。后来几个教师到把河对面的管道简单修补了一下,每天可以把对河的小蓄水池蓄满两次,水池满了,水才能过河,但是水压低,水到不了学校的蓄水池,只好一过河,就把水管放低,刚好在我住的那栋宿舍楼下。每天可能来两三次,有时是凌晨,有时在半夜,有时在中午,大家就都等着。水一来,就有人到操场大声“广播”。一听到“广播”,就有很多人提着各种桶子从各个方向狂奔过来。洗菜、洗衣服、接水,谈笑声、打闹声、洗刷声、桶子碰撞的声音,真是声声入耳,我住的那栋宿舍楼空前热闹。大家把水接回家,把能装水的容器都装得满满当当。我们把洗衣机、甚至锅碗都利用上了。晚上有时耳边一传来水流声或是水桶碰撞的声音,我就一骨碌爬起来,摸上两个桶子奔下楼去,走到水管边,才发现根本就没有来水。可能只是一个梦而以。这样的事竟然发生过好几次。开学前,水管总算修好了。供水正常以后,我还会想起去楼下接水。
突然停水,又说可能明天才来水,在家犹如困兽,打了几通电话,卷起一包衣物走了。看来,我因为停水的紧张心理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