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那安静的家乡

我那安静的家乡

2013-10-15 05:09 作者:飘玲 阅读量:28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暑假回家,骑摩托车沿河而上,到了那段没有硬化的简易公路,发现简直无法行走。在一个上坡处,本来路又弯又陡,下过雨,有的地方塌了,有的地方上面滚下来的石头和塌下来的泥土把原来就窄的道路左右占去一半。中间呢,被雨水冲出几个大坑。整个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我和女儿不得不下车走路,老公艰难地将车骑到山顶上等着我们。

回到家,太阳升得很高,热浪逼人,劳作的人们都回家做早饭了。却没有“鸡犬相闻”的热闹,家家户户没有什么声响,特别安静。曾经有十多户,住了一百多人的组上现在常住的只有二十几人,50岁以下的只有一人,是一个三岁多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交给爷爷奶奶带着。80岁以上的1人,因腿脚不便,天天呆在家里,在两个儿子家轮住。在这里,50岁的人属于年轻人,60岁与70岁的人较多。这,就是家乡安安静静的原因吧。现在不是农忙季节,就是农忙季节,除了田地里多了几声呵斥牛的声音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同。外出打工和工作的人一年偶尔回来几次,住上几天又奔赴他们的根据地。回家,只是看看年迈的父母,给他们买点吃的,拿点钱。这里,已经不是我们这一辈人停留、居住的地方了。

家乡没有年轻人,中老年人却并不服老、不服输,他们种下所有的责任田,山上种满玉米和各种作物。似乎要以这种方式证明这块土地的作用,证明家乡并不是我们眼里不能呆的地方。人力有限,他们化繁为简。有一家人的水田已有五六年没有用牛耕过,养牛没有人也没有时间放,租牛又不划算。于是每年打了稻谷之后,就将田里灌满水,来年要种时,用锄头挖挖就算了。这已经是很多人惯用的方法。大家改种中稻,一年只种一季。等到谷子成熟到要自然掉落时才收割。远的地方和小块的田不方便搬运打谷机,他们就用石头和木马打谷子。在山上找一块光滑的大石头,然后在田里铺上一块大大的塑料纸,将稻谷用力在石头上拍打。打完了,收起稻谷,挑起谷子回家,石头弃之不理。怕找不到合适石头的,就在家里扛一只木马,把木马当成打谷机。

田地太多,人力有限,慢慢感到力不从心,靠种田种地也也没有太多的收入。种的谷子如果仅供在家的老人吃,几年也吃不完。保存起来吧,老鼠猖厥;卖掉吧,值不了几个钱;大量养猪吧,猪肉价格忽上忽下,有时养得辛辛苦苦,还得倒贴钱。放弃那些耕作多年的田地,舍不得;再种下去,身体吃不消又没有什么收益;在外的孩子们每次打电话就让他们少种点田地,够吃就行了。那些曾经受农人们无比喜爱的土地如今成了恼人的鸡肋。

不得已,他们一年年减少种植面积,将那些贫瘠的、偏远的、干旱的田地弃之不理,再将一些原本不错的坡上的水田改种其它作物,或是干脆栽上树,这样就不用操心去管理。

常住的人少了,很多路都不见了。鲁迅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现在成了“地上原来有大路,走的人少了,自然就消失了。”有些路虽然还在,但是茅草丛生。在家的老人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对付这些疯狂的野草。于是,山更绿了,路也找不到了。以前一到夏季,大家都会将茶树生长的山用锄头翻一遍,等秋天摘茶果时更加方便。现在再没有人这样做,茶树结的茶果也非常稀少。山上长满了杂树和草,到处郁郁葱葱。水井里的水却没有清起来,用井水的人很少,大家都用自来水,从不同的地方取水,唯一的那口井只有一两家人去挑,水却越流越细,也没有那么清凉了。记得以前的夏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在晚饭前去井里打水。有的用开水瓶,铁皮外壳开水瓶或是竹篓外壳开水瓶很重,也容易打破。路上经常会有开水瓶的碎片,亮闪闪的泛着光。打破开水瓶,小孩子的哭声,父母的骂声和其他孩子幸灾乐祸的声音齐发,像一支无人指挥的高亢乐章。还有的用竹子自制的茶筒打水,茶筒很高,竹子中间的节被掏空或戳了洞,茶筒顶部和底部也戳个洞串上绳子,灌满水后背着起,一路上会听到水在茶筒里晃荡的声音,很好听。现在几乎每家都有冰箱,用不着了。水也就懒得流出来,井里长满了水草,总不见满。

家乡的夜晚,更是安安静静,没有孩子的打闹声、哭叫声,也没有大人拉家长的嘻笑声。大家早早吃了饭,呆在家里看电视睡觉。到了九点多,万籁俱寂,只有几只夜虫在“唧唧唧”的鸣叫。一阵阵山风吹来,凉爽惬意,晚上不仅不用空调和风扇,还得盖上薄被子,是理想的避暑之地。

第二天一觉睡到八点。看见妈妈在做饭,问爸爸干什么去了,妈妈说爸爸赶集去了。我说这么早啊,以前不都是从山里干活回来吃了早饭后才去,最早也得十点,现在八点就去了啊。妈妈说,你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怎么搞的,去赶集都像以前去赶考一样,早早起来吃了饭就去,有时回到家还不到十一点呢。现在赶集的人少,夏天热,也没什么农活干,大家都是早去早回。摆摊做生意的,有些见人少,连包袱都不打开,就坐在摊位上几个一起打牌或聊天。有时去的晚了,他们都收拾好了,没东西买了。现在还不到十二点,集市就空空的不见人影。想起小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赶集,人多热闹,买点小玩意和吃的,大人小孩一起去,下午四五点才到家。现在却是赶早不赶晚,大家匆匆忙忙走到那里,像完成任务一样买了东西就回家。农村特有的集市文化也在慢慢消失。

傍晚与爸爸聊天,也劝爸爸少种点田地,以后到城里去生活。在乡下又苦又累,一年也只是有饭吃,到外面,做些事挣点生活费还是比乡下轻松。爸爸有些失落地说,唉,现在的农村也是慢慢没法生活了。你看看下面一个大村子,上百户人家,现在正是做晚饭的时间,哪有几家冒出浓浓的炊烟啊,有些是一年四季都没有炊烟升起,人们都不想在乡里生活。再过几十年,这地方肯定没人了。我不知说什么好。他们这一代人对土地,对他们辛辛苦苦修的房子、挣的家业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不是说离开就能轻松离开,说去城里就高兴去城里,到了城里也有很多不适应,不习惯。

以前听说有一个小组,以前也有十来户人的,现在却只剩下了三个老人独守,三个老人就自发一起煮饭吃。老爸说我们这还算好的了,常年没有人住的只有几户。不远就有一个地方只有几个老人独守,是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有些人家的房子因多年不住,堂屋里也长满了草。各种鸟雀多了,“叽叽咕咕”叫得很热闹,起来像是在抗争着山村那种那种安静。

祖国大地,这样安静的乡村应该很多很多。我常想,当我们父母这一代人老了,干不动农活了,我们这一代人,有几个会回到家乡,像我们父母一样勤勤恳恳地对待土地,安安静静地生活呢?我们都不回去,那曾经养活我们的土地;那养育我们,包容我们一切的农村将是怎样的情景?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那安静的家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