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一遍热血沸腾的声音――《北京青年》粗评
看赵宝刚导演的《北京青年》这几天,正是我第一份工作结束以后做交接的时间,也许是巧合,但是我更愿意认为,这种偶然的相遇,是对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的一种鞭策。
在这个巧合的时光交叉点,剧中的他们,果敢地放下一些依然形成的束缚和牵绊,将自己当做一个刚走出校园的热血青年,背上行囊,重走一回青春。
而正是在这个当口,我向工作了将近两年的公司提出辞职,将行囊运往另外一座城市。这中间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同事间相处得很愉快、领导对自己也很关照,甚至于,在决定要走的时候,好多个领导纷纷做思想工作,希望自己能够留下来。当自己表明态度决定离开的时候,领导还专程办了一场践行宴。初出社会的这两年,能够得到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照,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幸运。
但是这一次,却决定得这么决然,想走出这个环境,更换这种生活状态,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这样的理由,总是显得那么牵强,但是却有着那么大的支撑力。就如同一个朋友说的,只是有时候,我们不想日子就这样在一天天的按部就班中消逝了激情,我们仍然想寻找一些青春的印记,哪怕是吃些苦经历些风雨,也是好的。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纠结的年代。得到过太多的关注和疼爱,同样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长辈们总是希望我们能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可是他们不曾知道,我们的青春热血,有时候也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不是我们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而是,我们都害怕,这短暂的可以成为青春的日子,走得太匆忙,到最后,连一副好看一点的印象画都留不住。
所以当看着《北京青年》中的东南西北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就勇敢南下的时候,都那么佩服又羡慕。在这种心生艳羡中,那些似已平息的小虫子又开始蠢蠢欲动。
妈妈说,我一直都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很多长辈和朋友也都这么说。也对,走出社会之前,在那个单纯的圈子和观念之中,听家长的话、好好学习、不迟到不翘课、不早恋不胡闹、考试的时候虽然没有特别亮眼但是也不算难看的分数、按部就班地升学、在毕业之前顺利找到了实习单位并且工作、定期打电话回家去报平安、给长辈买些礼物。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风顺水。
在父母和长辈的眼中,这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没有大富大贵,也不曾大沟大壑,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真。
跟家里说出辞职的决定的时候,也曾遭到家长的反对,理由无非就是,你现在工作不是挺好的吗?同事也熟悉了,环境也适应了,各方面都过得去,何必折腾呢?
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总是那个不曾长大的孩子,有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也算是生活的眷顾,就像当初,从大山里走出来,考上一所还过得去的大学,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他们的良苦用心,我们都知晓,他们无非是不想让我们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城市吃苦受罪,他们并没有非要我们大富大贵,只是要我们平安健康就好。
但是我想相较于他们的重走一遍青春,我还是缺乏那份勇气的,因为我没有何东那十五万的积蓄做后盾,我也没有何北抛开一切不管不顾的霸气。虽然我知道,这其中一个缘由,是客观中存在着的自己来自于一个农村之家,在标榜青春的同时,更有一份责任摆在面前,上学十几年花费的父母的血汗钱,我要在毕业有能力之后,报答他们,还有尚在上学的弟妹表亲,用亲戚的话说,作为村子中第一个考学走出农村的孩子,我要成为他们的榜样,要让他们知道,学习改变命运,是农村孩子的最好出路。
所以,在辞职前,只能给自己选好了一条后路,那就是寻得一份新的工作,一份前景、福利都还过得去的工作。换个环境,换一个成长的空间。当然,这份工作,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勇敢走出缘由圈子的后盾,就是因为,
朋友说,你这样不是挺好吗?为什么非要来所谓的城市呢?是啊,我也一直问自己,为什么非要去那座城市呢?在这样一个座待了五年的海滨小城不是挺好吗?上下班十分钟就能走路到家,半个小时就能从城市的这一头坐到那一头,随便说一家服装店、饭店或者是商场的名字都知道怎么走、尚在这座城市的朋友一个电话半个小时就能见面,老地方总有那么多回忆,偶尔还能回到母校去怀念怀念学生时光。楼下就是菜市场、公司有虽然不算豪华装修那也宽敞的房子、早上醒来窗前一看就是青山绿水。这一切似乎都还不赖,用来生活刚刚好,不急不躁。
似乎这一切都很不错,为什么要换呢?去一个看起来霓虹闪烁的大城市,一个月花几百块钱借得一个栖身之地、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自己属于这片土地的感觉。狭窄的房间似乎拥挤得连一个转身就会撞到墙壁,煮饭还要在门口架个小桌子,跟别人共用一个卫生间,鱼龙混杂的住宅区时刻得防这防那。出门公交车上人挤人、吃个快餐都觉得贵,公车车一不小心就坐错路线了。
这样一对比,真是天差地别,就像自己刚从一个温泉出来,就不明不白地跳进了一个火坑。
可是我想我终归是不会为自己这样的选择后悔的,因为认定了,所以才会这样果断。
我无法想象,在这个每天见到的都是那么同样几十张面孔的地方按部就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模样,我害怕当青春的激情和昂扬斗志在这个地方被温吞的生活方式逐渐地消磨殆尽以后,自己该如何去面对外面那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当那时候的自己某一天遇见一个依旧激情昂扬的旧时好友的时候,我会不会惶恐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记。
这也是我时常感到彷徨的事情,那年夏天满怀激情走出校园,坚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尽管也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些精彩和无奈,方能称之为成长吧,才能变得睿智和成熟。我真害怕自己会在这种平淡中跳过了青春尾巴上的这场成长。
有朋友说,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远方。每每看到这句话,总是莫名地感慨。这个远方,也许不需要漂洋过海,也许不需要穿梭云端,也许不需要从海边坐上火车去雪山之巅,更不用从北方横穿整个中国到彩云之南,也许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次心的飞翔,当你站在某一个陌生的地方,依旧可以肆无忌惮地大笑大哭。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能够一如当初梦中的自己,勇敢果断地,冲走一遍青春呢?放开庇护,放下疼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青春年少应该走过的征途。当何家的东南西北辞去原本不赖的工作远走他乡的时候,他们所丈量的青春,不是那辆北京吉普转过多少圈车轮,而是那份走出去的决然和果敢。
我总是在想,东南西北重走青春路,在这一路上,他们的经历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笔财富。当他们不再是公务员、不再是设计师、不再是医生,他们会不会后悔?
但是我想,青春永远都不应该有后悔这样的词汇,也正是如此,所以他们才会勇敢地走出去。在一路上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就是他们的最大财富。只有经历过了,才会知道,原来生活并只是当初那片天空那样窄小,还有那么多的风雨和坎坷需要人去历练。
即将启程,心中不免彷徨,不知道将要面对的人和事会如何,站在熟悉的窗前,看着窗外的车流和青山,倒数着离开的日子,便变得有些善感起来。
转念一想,却觉得有些激动,对那些陌生的路途和风景心生期待,想要看看,重新出发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模样,是不是依旧能够让自己听到热血沸腾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