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河湟盛行宴席曲

河湟盛行宴席曲

2013-10-15 06:44 作者:洋波 阅读量:2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广阔富饶的湟水河两岸,生活着汉藏土回、撒拉等民族,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不仅创造了河湟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明的精神财富,每逢喜庆节日,走进河湟两岸的庄院村落,处处可听到河湟流行的宴席曲,处处也看到歌手们兴高采烈地歌唱宴席曲的热烈气氛。

宴席曲是盛于回、汉、土、藏、撒拉等民族举办宴席过程中演唱的家曲儿,演唱有独唱、对唱、合唱,有的一品众和,有的载歌载舞,情趣浓厚,余味无穷,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味。

回族宴席曲所唱的内容有《夸东家》、《上山打柴》、《高大人领兵》、《杨大郎领兵》、《十劝人心》等,回族群众的文艺生活比较单调,唯独宴席曲在婚礼喜庆中占有主要地位。许多地方为了活跃婚礼上的热闹气氛,专门在婚礼举办过程中邀请把式们去唱,一般四人,在东家家中对舞歌唱,双方对舞歌唱的姿态优美,曲调动听,抒情悠扬,令人百听不厌。那《杨大郎领兵》曲调深沉悲壮,叙述了当兵行军之苦,《虎拉马儿》、《瞒不得大老爷》如歌如叙,讲述了出门在外,病倒在路上和因战争男子被抓丁当兵,妇女值差苦役的凄楚痛酸的人生经历,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

土族将宴席曲称为“道拉”,其内容不外乎《十劝人心》、《观天地》、《敬酒曲》等,但在宴席过程中却此起彼伏,酬唱对答,各表情怀,一唱到底,这是不同于汉族宴席曲的地方,其唱法有用土族唱的,也有用汉语唱的,具有较浓的土族民族风情,土族民俗与汉族基本接近,加之在婚姻上又与汉族结合,他们在民俗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使之更臻完美无暇,文明处事。土族群众除了唱道拉外、谢媒、谢娘家与汉族大同小异。

汉族宴席曲一般也以挂酒令、铺瓜籽、敬酒开拳、酬唱应和、对歌问答,逐渐展开的。如在《收拜佐》中唱:

“青石头崖来红石头崖,红石头崖口上牡丹花儿开,上开三朵天青爷戴,下开三朵地母爷戴,下剩三朵未开开,双手儿上去摘下来,清水里摆来太阳里晒,晒的个花儿扑噜噜儿开……”这是在为新娘收拜佐的,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唱的,不能在吃席饮酒中乱唱。还有如“石榴花儿九条根,叶叶儿层层……”,这也是在喜客离席出了院子中才唱的,其寓意“一门有子,此门不空”,另有含有投叶亲缘关系。不得随意乱唱。当东家喜客出门相别时同以“十里路口上一青松,叶叶儿常青,今年青了明年青,永世儿常青……”,这是以青松的冬夏长青的形象来比喻亲戚人情常青不老。

纵观各民族所流传的宴席曲,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向喜客道喜贺喜的恭喜歌;二是赞美亲家、新人和答谢媒人、东家的赞美歌;三是反映一年四季的农业生活、自然景色及农民的打猎打柴活动及其心情的生活歌;四是规劝父母们疼爱子孙,儿女们孝敬父母,弟兄们合心,妯娌们相助,邻居们亲近等的劝喻歌;五是反映旧时代兵、军旅生活的歌曲,反映兵荒马乱、妻离子散、闺房思夫的相思歌,及旧社会封建妇女婚姻不能自主、人格遭到践踏侮辱的诉苦歌及其它故事歌等;六是建国后开始出现的新编宴席曲,用来讴歌共产党、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及革命领袖等的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生活故事。

河湟流行的宴席曲,不仅是河湟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结晶,也是他们长期生活在基层,生活在农民群体中用来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点缀喜庆节日气氛的一种民间文化习俗活动,通过他们的代代相传,形成今天的民间民族文化,表现着较为深刻的文学意义,咀嚼这些璀璨的民俗文化,我们体会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也从中体验到河湟民间民族文化蕴含的真正寓义。

相关文章关键词

《河湟盛行宴席曲》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