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儿歌唱遍湟水岸

儿歌唱遍湟水岸

2013-10-15 06:45 作者:洋波 阅读量:30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难忘幼稚的童年,常依偎在爷爷奶奶的怀抱里,他们常常拉着孙子的双手,一边来回拉动,一边唱道:打锣锣,揉面面,阿舅来了做啥饭,做白面,舍不得,做杂面,羞人哩,宰公鸡,叫鸣哩,宰母鸡,下蛋哩,宰鸭子,鸭子跳到花园哩..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些流传在河湟两岸的喜闻乐见的儿童歌谣,就是流传十分广泛的河湟儿歌《打锣锣》。

在湟水河两岸流传的儿歌,内容丰富,种类繁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富有联想式的儿歌。少年儿童生性天真活泼,纯朴可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好奇性,他们通过对各类事物的联想,巧妙地与各形状、事物联系在一起,利用精彩的词语创造出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古今歌》中唱到:古今儿,古今儿当当,猫儿跳到缸上,缸扒到,油到掉,尕脚阿奶的鞋泡掉..又如河湟两岸每到阳春三月便会看到春雨淋沥连绵不停的落在绿色的田野上,孩子们感到十分高兴,大声唱着跳着。雨,大大的下.雨、雨、大大的下,青稞麦子棒槌大,洋芋长者背斗大,干粮烙着车轱辘大..

(2)具体游戏式的儿歌。小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常常想方设法的高兴快乐,在农村最常见的是捉迷藏、盘脚脚、抓石子、跳皮筋、踢毽子等,通过这类小型游戏,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活动,在这些游戏中也含有丰富多采的儿歌在流传,如捉迷藏中唱的《勾麻麻胡》:麻麻胡,麻麻胡老窝里来大的不来小的来石头窝里滚着来..又如孩子们聚在一起,围坐一圈,将双脚伸出去,摆成一圈,然后由一个代表唱到:搂搂,盘盘,盘到南山南山打斗打的一只脚蜷掉。唱完,最后点到那只脚,那只脚就蜷掉,然后再唱,反复轮唱,直到大家的脚蜷完为止。

(3)含有谜语式的儿歌。在河湟流传的谜语中,有少部分谜语用词精美,想象丰富,读起来像一首优美的诗歌。让他们先读后猜,使那些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们从周围身边寻找儿歌中所含的谜底,这样互相猜测,互相启迪,培育儿童勤动脑、勤观察的习惯,也为开发儿童智力、启发儿童心灵起到巨大的作用。如下面的几首儿歌: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个黑葡萄。(眼睛)弟兄生的多一窝七八个大家要分家衣服都扯破(蒜)高高的山上一盘磨,有人看,没人磨。(蛇)

(4)有褒贬类的儿歌。少年儿童心地纯真爱憎分明,他们弃恶扬善,褒贬公正无私。如《鼻邋遢》,这首儿歌是对常淌鼻涕的讽刺:鼻邋遢,鼻邋遢,张家门上吹喇叭,喇叭吹的呜噜噜,你的阿妈骑着个老母猪。又如《懒媳妇》中唱到:喜鹊儿,喜鹊儿,喳喳喳,大门上来了个尕亲家亲家亲家你坐哈,老娘给你滚面茶,你的丫头洗锅不洗碗跳到锅里洗净脚……

(5)反映社会生活式的儿歌。这种儿歌大多所陈述旧社会工匠艺人劳作生活的儿歌,着重反映中国旧时期劳动人民的种种形态,如《叮叮当,碗儿匠》中唱:叮叮当,碗儿匠,心里想着喝米汤,眼睛钻到擀面仗上,心里想着白面汤,钯字钉到锅盖上,吃给了一顿杂和面,锅底子钉成窗台眼..又如《木匠想吃肉》:木匠想吃肉,锛子往里溜事主家的馍馍像楦头,吃没吃是半个子..河湟儿歌形式繁多,结构不一,既有两三句的,也有十几行的长段句,没有任何标准、规定的限制,如三句式的有:高高的山上一盘磨,有人看,没人磨。四句的有《木匠想吃肉》,五句的有《大脚片片》,还有的儿歌句式不限、长短不一。河湟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吐字清晰、说话流畅,它的创作也讲究以上这几点;就韵律而言,有的押一个韵,有的押几个韵,尤其是其创作形式上更加放宽,没有严格约束,所以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和青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河湟儿歌是河湟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不但内容实在实际,寓意深刻、比喻贴切,且具有较强的韵律性和节奏感,富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它给民间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也为增强儿童记忆力,启发儿童智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学的复兴,新时代的生活赋于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也出现了不少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学工作者,他们立足河湟两岸,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勤奋耕耘,热心创作出许多新的儿歌,广泛传唱在河湟民间。

相关文章关键词

《儿歌唱遍湟水岸》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