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北京游记之(三) 长城

北京游记之(三) 长城

2013-10-15 06:53 作者:秦雨 阅读量:28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题记: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泰戈尔

游山玩水,人人皆爱。但是倘要在游玩之间充分领略山的巍峨挺拔,水的宽广浩渺,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才有意境,方可尽兴。去长城游玩,如果有足够的耐力,能走能爬能攀,到达一定的高度,观望绵延的山峦,逶迤的长城,必然会不仅被长城本身的壮观和宏伟气势所倾倒,更会生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心胸浩然的感慨!

到达长城的时候,是六月,天公却作美,不阴不晴,一朵朵白云从翠绿的山峦后面缓缓升起,然后就悠然地从碧蓝如水的天空飘浮而过,太阳时而躲在云后,时而露出灿烂的笑容,凉风徐徐而来,攀登长城是很适宜的时机。我们几个人从八达岭熊乐园入口开始攀登。因为是初次登临这座名列世界八大奇迹也是我们伟大中国象征的长城,原本心中都是怀着极度的兴奋和力量,像勇士一半,挽袖摩掌,系好鞋带,一副冲峰陷阵的样子。及至攀了不到两三里的行程,刚刚到了第一个很高的烽火台,坡度越来越陡,却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都靠在青砖筑就的古老的城墙边休息。此时放眼望去,崇山峻岭之间,长城果然是像龙蟒一样,依山蜿蜒交错地穿梭在青松翠柏之间,忽隐忽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样子。

长城的壮观和恢弘,就一览无遗,而此时,涌上心头的,毋庸置疑,是一种感叹,是一种豪迈: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同时更是一种悲怆: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看着那依山而起,纵横几万里的长城,我们都陷入了对两千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先民们的喟叹之中。我们很难想象,在几千年以前,在没有现在的先进的建筑工具的时代,我们的先民是怎样用双手,用血泪,甚至是用生命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上筑起了这伟大而不朽的千古传奇?!清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在如此雄伟的建筑的背后,是一块块砖石的累积,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累积,是血肉的累计,是生命的累计!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座千万里的长城,就是一座用数以万计的铮铮铁骨为砖,以数以万计的血泪为浆铸就的生命之墙!我想长城之所以能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象征,不仅仅在于他的壮观,更在于她是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以血肉之躯修筑的奇迹,更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我们或坐着,或依城墙而立,或从凹子口向远处眺望着,却都不在提及继续攀爬的问题。也有人提议一定要到毛主席题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文前留影,才不虚此行,但传来的却是一片无力的叹气声。没有人再动,就那么无动于衷地坐着,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攀爬者们上去,下来。身边有“保护文物,禁止刻画”的警示牌,但还是有人用石头或自带的刀刃在历经几千年风霜雨雪的砖石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而我们的先民,用血肉之躯筑起这伟大不朽的惊世奇迹的先民们又何曾留下了他们的名姓?那么我们,几千年以后一边享受着美好生活,一边巡游名胜古迹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在这些用生命铸就的建筑之上题写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名字?仅仅是因为攀爬过这奇迹般的古老建筑?仅仅是因为有身以来来过这壮观的建筑之上?我想,这其实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与用生命筑起这雄伟的世界奇迹的先民们相比,我们显得卑微,渺小!

我们开始回头,但下去的时候,感觉到了难度。真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极力放慢脚步,并不断地把身体向后拖,同时扶住一侧的城墙徐徐而行,唯恐一不小心就栽了跟头。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小心,一时失控,像滚石一般,迅疾地跑下去,直到在坡度不太陡的地方,扶住了城墙才停止了继续向下失控的奔跑。于是一边喘气,一边拍着胸,胆战心惊的样子。太阳已经西斜了,我们几人逐渐聚起,走向入口处。此时我想起了一首歌:《长城长》,我呼吁大家在走下长城之前和唱这首歌,并且用摄像机录下了那一幕: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心坎上......

相关文章关键词

《北京游记之(三) 长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