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桃园美如画
清水本不动,
桃花发岸旁;
桃花弄水色,
波荡摇春光。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这首桃花诗,将春水和桃花融为一体,写的诗意盎然,春光无限,一副美丽的桃园美景。尽管我们难以饱览李白笔下的桃花盛开之美景,但是,被誉为“天路桃园”的民和下川口村的“万亩桃园”,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迷。
自民和县川口镇往东四十里处,便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允吾(读铅牙)县属地下川口村。“允吾”本意即“下川”。据青海古藏语专家吴均先生考究,认为“允吾”一词是羌语地名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后更汉语地名为“下川口”。下川口为西汉金城郡允吾县治所。《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载:金城郡置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81年)。西汉时领十三县,东汉时领十县,不论西汉或东汉皆以允吾为首县。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曰:“允吾县,金城郡治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金城郡”条解曰:“金城郡,汉置。今甘肃旧兰州西宁二府地。治允吾。”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考古发现,在今下川口村西北约七百米处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考证就是两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城古址。下川口之所以设金城郡治允吾县,是因为北扼湟水东去,南据允吾谷(后称龙支谷、今称隆治沟)河水流至谷口入湟,下川口正处在这两水间的一片扇形三角洲上,湟水以北及古城西南又有高山峙立,形成天然屏障,地势险要,宜守难攻,自古以来一直为军事战略要地。
允吾曾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古时的商旅从龙支城往东经由此处之渡口——郑伯津,可渡湟水达甘肃永登。据《西宁府新志》载:“郑伯津,在县(指乐都县)东,今下川口。”《汉书补注》指出:“郑伯津,即河津也。”“津”,是渡口的意思。经考古专家考证,“在距下川口古城西约五公里的马场垣乡磨湾子村杏园子,有至今未废的“杏园渡口”,即为“郑伯津”。离渡口南岸不远处发现有破土堡遗址,该土堡当是一座具有防御工事性质的古建筑,为监守湟水渡口而设,由此推断郑伯津为汉代金城郡之交通要塞。
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地处湟水南岸,为民和地势最低之处,海拔165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瓜果、蔬菜,尤其种植桃、梨、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允吾梨花”乃民和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有诗曰:
“河水洋洋世不休,
寻芳何必在芳洲。
东风一夜无人见,
春满梨花枝上头。”
改革开放以来,下川口人民将栽培桃树作为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力培育桃树,在村子的山垣上成片栽培,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下川口村以及邻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桃树,形成了现在的万亩桃林,桃树栽培上规模,桃子品种更新换代,现在万亩桃园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民和县的一大旅游景观,一大品牌。
“果实多品,惟桃可佳,夭夭其色,灼灼其华。”每逢谷雨前后,下川口桃花开始争奇斗妍,整个下川口高台上的十里古垣被粉红色的桃花所浸染,宛若一幅天然画卷,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置身期间,万树桃花,竞相争艳,浓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甘青两省的游客前来踏青采风,他们走进万亩桃林,置身于桃花之中,朵朵桃花随风飘动,股股香味幽幽散发,红色花瓣直入眼帘,幽幽清香扑面入鼻,顿时感觉进入仙境一般。阳春三月,春雨滋润,下川口村里麦苗浓绿,油菜花黄,在它们的陪衬下,桃景更加漂亮迷人,更加引人注目,那些文人墨客,赏花拍花,甚至吟诗作对,情趣高雅,兴致勃勃,乐而忘返。
据老人们传说:西王母居住在青海昆仑山麓,山上种植大量的桃树。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汉武帝刘彻曾在七月七的夜晚,在九华殿接待过王母,王母取出七枚昆仑桃,以五枚给武帝食,时仅二人对坐,不许侍者近前。大臣东方塑从窗偷窥王母,被王母察觉,即对武帝说:“此窥窗小儿,尝三来偷吾桃”。尽管这是个民间传说,但说明青海是有桃树的。
昆仑桃产于河湟之滨,即黄河两岸的民和、循化、贵德等地,这里气候暖和,土壤肥沃,适宜桃树种植,所以这里盛产桃子,是仙桃的地方。《青海特产风味指南》中以《昆仑玉桃美如酥》为文介绍,桃产于我国西北地区,栽培有三千年的历。桃为蔷微科李属的落叶乔木,速生高产,结果期早,因实甘子繁,故从木从兆,名之曰桃。桃子果肉鲜美,花朵艳丽,深受人们的喜欢。
我们置身于昆仑山下,再也寻不到王母的足迹,看不到王母的身影,听不到王母身边的袅袅梵音,但昆仑玉桃却根扎江源,繁植成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少光泽和幸福。
2001年民和县委县政府依托万亩桃园,在下川口村召开首届桃花节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文艺表演、物资交流等活动,通过旅游搭台,实现经贸唱戏,繁荣了乡村经济,促进了社会发展。青海物通公司董事长杨文良,是下川口人,他为了保护桃园,建设自己的家乡,投入巨资,在这里建起生态旅游园区,他想着让桃花永远盛开在自己的家乡,使万亩桃园更加美丽,更加迷人。(青海省民和供电公司杨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