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码头记
或许是痴情山水的缘故吧,我隔三差五不往古镇的码头上去瞧瞧,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脑海中也一片空白。
说句实在话,这个码头虽不像厦门鼓浪屿码头那么烟波浩渺,豪艇如梭,繁忙至极;没有大理洱海码头那么风光旖旎,碧空高远,游人如织;没有千岛湖码头那么风景如画,大气磅礴,旌旗飘舞,但我对她还是情有独钟,痴心难改。因为这里不仅是我释放心灵、吸纳灵气、收获乐趣的美好处所,也是全镇市民在此休息、健身的理想之地。
不论我是心情愉悦,还是郁闷苦恼,都会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当年人流如烟、桨声“哗啦”的码头,仰望四周耸入云端的群峰,俯看脚下波光粼粼的江水,忘怀得失,静如止水。什么名呀,利呀,在此时都觉得不过是过眼烟云;什么愁呀,忧呀,都觉得不过是令人可笑的自我羁绊。试想数年前,多少南来北往的彩舟画舫如今安在哉?多少富甲一方的商贾名流如今在何处能寻到他们的踪迹?
有时为了码一些文字,我也常来此地溜达一圈,让习习江风款款拂面而去,让哗哗流水在眼前、在心中汩汩滔滔奔向长江,奔向无边无际的大海。不知不觉脑子里那些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那些紊乱的思绪变得有序起来,那些无法安放的词语一一都找到了合适的空间,顿时觉得此形胜之地,虽藏在深闺却是我的灵魂能够得到栖息、净化、升华的绝美境地。回想我的创作之路,书中的多少诗句,多少优美的句子都是在这里酝酿而成的。假如百年之后要寻找我的灵魂的话,这里定会有我一个清晰而执着的身影。
这里也是我收获乐趣的地方。深深记得在去年寒假,为了帮助犬子和侄子找到写日记的灵感,我把他们带到这个古木无语、舟楫自横的码头,先让他们欣赏四周的景物,然后我就带头根据观察到的景物做一个口头作文,让他们也尝试一下,并且必须要使用一种修辞,这样才显得有文采。
我想了想说:“四围的群山把码头围成了一个摇篮,远处雾气茫茫,群峰像害羞似的藏在雾纱里;近处是棵棵落光了叶子的乔木,像士兵一样巍然站在寒冷的风中。”
随即我的犬子说道:“冬天来了,江水缓缓地从眼前流过,岸边的柳树无精打采,想必是在等待春姑娘给它穿上绿色的新衣。”
“对,说得很好!”我兴奋地鼓励道。
侄子看见他哥哥也做了口头作文,而且得到了表扬,也不甘示弱,眨了眨眼睛说:“今天,我看见河面的沙滩上有几只头戴黄冠的鸭子在那里叽叽咕咕,好像在讨论着什么问题呢。”
我听后不觉心里一惊,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发现了孩子们平时没有被发现的写作潜质。在这里,他们也找到了写好日记和作文的自信心。在这里,我们都感到其乐无穷,其乐无穷哉!
因为古镇地处石山上,极不平坦,建筑也是随山往上修建,街道坡坡坎坎,极像重庆的地形,走南闯北的商贾便把这里昵称为“小重庆”。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休养。古镇上其他地方没有稍大的开阔之地,经年没用的码头没有滚滚灰尘,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来来往往的车流,便被宋水居委会辟为一个面积不大不小的广场,为了安全,广场上贴着防滑瓷砖,周围烧制了铁栏杆。每天下午日头渐落的时候,镇上几十个衣着整洁光鲜的妇女便不约而同来到此处听着音乐声翩翩起舞,开始扭的是秧歌,后来跳的是广场舞三十二步,只见她们在青青竹林环绕的广场上步履轻盈,舒展自如,婀娜多姿,忘我地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是那么潇洒,那么浪漫。
有时,古镇的老人们也来到此处休息。他们或倚在铁栏杆处,望着滔滔江水哗哗向南流去,眼前仿佛出现了数年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或坐在古渡口被岁月磨光的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说着新近听来的新鲜事儿,要么讲述着当年徐向前元帅带领着红四军如何勇猛顽强地穿过敌军防线北上抗日,要么讲述着从古镇上走出去的两位将军是如何如何屡建奇功,威震华夏……
站在古镇码头,遥望着远方,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宽阔靓丽的滨江大道,江上的仿古游船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惬意地品尝着全国红心猕猴桃第一镇出产的爽口的红心猕猴桃,悠闲地听着川北地方小调,好奇地欣赏着古老的吊脚楼。码头的古径两边搭满了店铺,有卖醪糟的,有卖烧饼的,有卖土鲢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欢笑声传遍了整座山城。
201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