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临终遗言

临终遗言

2013-10-15 07:37 作者:秦雨 阅读量:35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序)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活一世,总难免的了生老病死的程序,而在死亡临近之时,或多或少都留有遗言,或是遗书,在其内总结生平,或有未尽心愿和憾事,或交代后事。除却猝死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大多都有遗言。虽然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贯不主张死后写立遗言或遗书:“我平生言论主张,已很够留在我死后了,那一套事恐没有必要吧!”,但是在他的弥留之际,他还是以一贯的幽默笔触写下了几条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取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去做,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靠近!

最后还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会宽恕!”

在许多年以后,有专门研究名人或普通人留存的遗言或遗书的时候,发现鲁迅先生的遗言最为独特!但是独特也罢普通也好,人死如烟灭,留存下的,如若能被人们记得,那就是死而无憾的事情了!而煌煌世界,无所不有,即是这死后的遗言也是万种不同,各有千秋!

1)

在历史上可以冠冕堂皇地传留遗言遗书的应该是历史上的历代君王。他们的遗言或是遗书被称之为遗诏,具有一定的尊贵权利和他们所在时代的法律效力。但大多是以著说生平,教化即位皇子,传承皇位为主。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留有遗诏《手敕太子令》,其内简述了他生平读书甚少,正值秦皇暴戾,于是起兵反秦,登上皇位。在他的诸多皇子之中,他唯喜欢太子刘盈,但他觉得刘盈读书尚不如他,在遗诏之中勉励刘盈好好读书,同时要刘盈向萧何、曹参、张良等人学习,而且每次批阅奏章,都要亲自过目,不可使他人代劳。可谓是重书重教的典范,淳淳教导,一片苦心天地可鉴!

一代袅雄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刘备、孙权征战多年,最终称霸三国,建立了魏朝。在他临终之际,他亲笔书写了抚四子已深念,结遗情于婉娈的《遗令》。遗言中自述自己执法严厉,不应当效仿。同时命令皇子妻妾,将他的墓穴葬于西门豹祠之侧,不要藏过多的金银宝物。对于他生前喜爱的妃子,要全部安置在铜雀台,好生对待,不必陪葬。他所留存的金银珠宝全部分给诸位妻妾子女。而他多余的衣服可以分授给他的弟兄们。临终之际,命促而意长,反应出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大丈夫”儿女情长的一面。

刘备的遗言与汉高祖刘邦的遗言相似,再三叮嘱太子刘禅用心读书,要尊戴军师诸葛亮,以父事之,不仅留下了世人皆知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是功不可没,而且后来繁荣昌盛的唐朝也无不受他创立的隋朝遗风的影像。他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割乱的局面,一统江山,制定了较为完备同时也成为唐朝效仿的一系列制度,更重要的是他实行了开科取士,称为科举制度的创始者。但在晚年却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害。在他的遗诏之中,他更多的是讲述了他的生平,以及登基后偃武修文,一日万机,出现了万国欢心的局面。同时叙说了他废太子杨勇的用意:恐酷毒流于人庶,而最终确立要传位于“仁孝著闻”的杨广。同时要杨广“因人作法,沿革随时,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式修改,务当政要。”。但令英勇一世的隋文帝没有想到是,他苦心经营的大隋竟毁在了他自认为仁孝实际却残暴异常的杨广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留有《遗诏》。遗诏中用精彩对称的文字阐述了他前半生戎马倥偬,餐风露宿的事迹,以及后半生登基之后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的生平。同时对他的丧事做了一定的要求:“宗社存焉,不可无主,皇太子即于灵柩前即皇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文武官人,三品以上,并三日朝哺哭临,十五举音,事毕便出。四品以下,临于朝堂,无得擅哭。园陵制度,务从俭约。诸营土木之功,并宜停断。”在写下遗诏后,弥留之际,又留遗言与太子李治:“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说毕,被历史赞誉为“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的一代英主赫然长逝!

集明君与昏君于一身的唐玄宗李隆基在自己的《遗诰》中,写下了“予嗣承丕业,敬守宗兆,中昵奸人,几沦大宝。”的感慨和后悔,同时很为民主地要求他死后举国沮丧期间,不可禁婚、禁酒、禁音乐,对于丧事要求“艰难之际,万国事殷,其葬送之礼,尤须俭约,特意裁改,无守常规。”经历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之后,已经身陷囹?的唐玄宗,在写下上述遗言后,在寂寞、悔恨、悲愤与疾病的交加中死去。

容貌雄伟,性孝节俭,器度豁如,质任自然,不适矫饰,善骑射而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生前以仁治天下,实行了一系列宽厚的柔仁政策,驾崩后,写下了简明扼要的《开宝遗制》,内中简述了自己“生长军戎,勤劳邦国,艰难险阻,实备尝之”的戎马生平,同时对丧事做了“丧制以日易月,皇帝三日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七日大祥”以及众边防守将不可离任奔丧要求。

在历代开国之君中,素以威猛严苛治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命运坎坷,却极富传奇。从孤儿到僧人,到大将,到元帅,直至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而他的遗诏却相对极为简单,至于生平,仅以“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其后主要是皇位的传承。朱元璋乃是一介布衣,对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惜之如金。于是在开国之后,大肆杀戮功臣良将,以绝后患,巩固江山社稷。驾崩之前的遗诏中,他将皇位传给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的皇太子朱允?。

与前面几位皇帝相比,具有雄才武略,政绩卓著的康熙帝的遗诏就显得繁长很多,而且是在他驾崩之前的十年就已经预立好了的。虽然后世对他的皇位传承有异议,但是他亲笔书写的遗诏却千真万确。其内康熙帝对自己的生平、所做的政绩做了很系统而完善的自我总结和评价,主要概括如下:即位以来,以“敬天法祖为施政总则;享年之高,在位之久,为秦汉以来帝王之首;殚心竭虑,勤于政事;用兵临戎,统一国家;力戒骄奢,节用爱民;不尚虚文,力行实政。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评价在后世得到了了历史学家及国人的肯定,大体与历史的真实相符合,而并非是夸夸其谈。及至雍正皇帝驾崩,他的遗诏也很简单,主要是皇位的传承:弘历(即乾隆帝)“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集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藏于乾清宫最高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

2)

曾经贵为秦朝宰相的李斯,在受到宦官赵高的蛊惑之后,逼杀了扶苏,立胡亥为帝。不料赵高贪心不足,已经位高权重,仍然对身为宰相的李斯心怀戒备,终于寻到了机会陷害李斯入狱。李斯在写下《狱中上书》之后,满怀希望秦二世能放过他,可是《狱中上书》根本就没有传到秦二世手中,而是被赵高的心腹截获,赵高恼羞成怒,最终杀了李斯,并株连三族。李斯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想与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说毕,刽子手手起刀落,父子已沦为刀下之鬼!

写下不朽的《史记》的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之际,给司马迁写下了遗言,要求司马迁不要辜负祖业,一定要传承他的史官的官街,并一如既往地把历史著写下去,同时给司马迁阐明了他眼中的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要司马迁著史立说,不负他所望。最后,他要求司马迁“予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予甚惧焉,汝其念哉!”,在父亲的淳淳教诲之下,司马迁虽身受宫刑,却为完成父亲遗愿,他发奋著书,完成了既具有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的《史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南征北战,事必躬亲,最终病死五丈原,死前给乐不思蜀的刘禅写下了《临终遗表》,阐述了自己“秉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的遗憾,同时对刘禅说:“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布仁心于寰宇,提拨阴隐逸,屏拙馋奸,以厚风俗。”。而对于自己的家,他不要求什么赏赐,对于自己的丧事,则“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两袖清风,高风亮节,令人涕下!

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倜傥,却忌才妒能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为除刘备,诸葛亮,费尽苦心,最终却因为心胸狭隘,吐血而亡。临死之前,留有遗言。对孙权委以重任感激涕零,但是自己却“道遭暴疾,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命在垂危,但是现实残酷,国家也处在危难之际“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正是朝野惊动,用人之际,于是他推荐鲁肃“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随后,又说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不久就英年早逝,随那滚滚之水而去!

学不师受,博览群书,好老庄之说,崇尚自然,讲求养生服食,爱弹琴咏诗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好酒,却也狂放不羁,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厌恶伪饰与政治。最终被钟会陷害入狱。在狱中,嵇康写下了不朽的《家诫》,其内告诫儿子要“守志”,与人交往,则要“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讲话则要格外谨慎“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嵇康桀骜不驯,却劝诫儿子要谨慎,平凡,可知他自己已经明白狂放不羁给他带去的害处了。最终,身为“竹林七贤”的嵇康从容赴死。而在他死前,他依然从容地弹凑了一曲《广陵散》,并且说了最后的话:以前有人向他请教学习广陵散,他没有传给那人,从此以后,广陵散就绝迹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被视为隐逸之中君子的陶渊明,少有大志,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却性格直爽,不满官场污浊黑暗,在宦海几度蹉跎后最终隐居山林,一边躬耕自资,一边饮酒作赋。及至大限将近,写下了给儿子的遗言并《挽歌诗》三首。在遗言中,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自责“吾年过五十,少而家贫,每以家弊,东游西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同时举了许多列子“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菜妇抱兹苦心。”,于是他“良独内愧”。因为他早年辞官,又好酒,所以在死时,考虑到儿子都还年幼,“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那种遗憾和内疚在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陶渊明心中,必然是如锥如刺。但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儿子总要长大,而对于长大后的五个儿子该如何相处,他又举例阐述“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颍川韩元长,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可谓用心良苦,却也无可奈何!

整理流传了中国最早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并且是道教茅山派创始人的陶弘景,生前读书甚广,善弹琴,好阴阳五行养身之术。在他弥留人世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养身护体“既没不须沐浴,不须施床,止两重席于地,因所著旧衣,上加生讶辜氨垡蚂?诜ǚ??笾饴剂澹?抑庖┝澹?宸?缱笾庀拢?蒲?!!”这是他在自己将要离世是对弟子交代的丧葬仪式,但如此的丧葬究竟会起到什么作用,无人可知!

以敢于触犯龙颜而冒死相谏、名流千古的唐代著名宰相魏征死前仍以天下为重,留存了简短而寓意深刻的《遗表》: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审,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同时魏征在生前对唐太宗还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更是集诗仙,酒仙为一身的李太白,一生诗文无数,却命运骞塞,仕途坎坷,一直过着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在他临终之时,他依然用豪壮悲沧的诗文总结了他的传奇生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事,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是诗仙李白最后做的一首诗,也是他的绝命诗,更是他怀才不遇悲剧一生的真实写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佳句,也是绝句。后世许多文学家,政治家无不将其当做是自己的座右铭而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胸怀天下苍生。少有大志,孤贫力学的范仲淹,始终把天下苍生放在自己心中最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忠君爱国,在他人生的尽头,他给他一生热爱的大宋王朝写下了披肝沥胆的《遗表》。在遗表内,他自叙了自己的生平,没有一个字提及自己的家事,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始终放心不下,让他忧心不已的仍是他的国家,他的大宋,所以他在遗表中希望宋仁宗“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民于未乱,纳民于大中。”古人云:君子有终身之忧,范仲淹终身所忧者所念着者,唯有天下和国家,可谓是仁之至矣!

在中国历史上,文天祥是一位妇孺皆知,人皆敬仰的伟大人物。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以社稷安危为重,屡次上疏指责权臣吴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在与抗元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以及在囚居大都的三年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凛然不屈、忠贞不二的志节!他原本可以不死,但是他的一片忠心和凛然正气让他在元军攻破大都后慷慨就义。他的临终绝笔体现了他高尚的气节“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掳,其当死久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以后,庶几无愧。”他慷慨就义之后,有人作诗赞扬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二见!

南明大臣史可法也是历史上人皆共知的的一位英雄。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他在南京拥戴福王继续与李自成残部和大清对峙。直到大清势如破竹,攻破北京,并攻下南京之后,大清将帅多铎厚加礼遇,劝其投降,但史可法大义凛然,义正辞严地说:“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若饴,但扬州百万百姓不可杀戮!”说完就拔剑自刎,血染衣袖!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临终遗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