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家门,就进去看看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小时候常听说书的唱:“三过家门而不入,留得美名万古称”,后来又从教科书中得到证实。每当听到教师的激情演说,我都特别感动,觉得大禹真是个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好领导。时光流逝,在经历了由人子到人夫、人父的角色转换后,感觉也在不知不觉中由激动变得冷静和理智了。于是常想,大禹为民治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虽然执着艰苦,倒也轰轰烈烈。可就不知道他老人家在率领民工东奔西走、疏渠筑坝的间隙,是否想到过家人的感受?是否体味到过父母念子、妻子思夫、儿女盼父的深切刻骨的思念之心?一十三年,难道真的就连一夜、一时、一刻都抽不开吗?难道顺路回家看一眼、陪父母吃顿饭、伴妻儿住一宿,就要损失治水的大业吗?难道他在治水工地上是不吃不睡的吗?
大禹治水,是传说,是故事。是传说,是故事,就有加工、夸饰的成分,目的在于激人奋进、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但加工、夸饰也得恰如其分,太离谱、太背离人之常情、事之长理,其结果,要么是叫人一看就不相信,要么就是高远神圣得令人望之莫及。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有教人走向目的的反面的可能。
我们常看到、听到一些这样的宣传:一讲到助人,就有助人者家里衣食不继的窘况;一讲到工作勤奋,就有勤奋者不顾妻儿病痛的情形。每见到此类的宣传报道,我的心情就不好受,接着就由不好受而转向愤慨。即使举义者真有忘我之心、之行,宣传报道者首先要做的也应是劝导他,为了义举的长久,也要先让自己吃饱肚子;为了能安下心来把工作做得更好,也得及时的治好妻儿的病痛,以解除后顾之忧。明知妻儿受病痛折磨、有生命危险,还能安心努力工作的人,能作为世之楷模,让众生仿效吗?
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为国争光,令人自豪,值得宣传,其技艺和精神都值得赞颂。但为之塑像、立碑,就有些过分与不妥。为菲迪皮茨塑像立碑,不仅因为他的名字与著名的希波战争联系在一起,也因为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因他而设立的。项目冠军,几年一个,且破纪录也是经常的事。一届或几届一过,时去境迁,风光不再,到那时,塑像、石碑孤立于显眼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与个人与社会都是一种难堪。当然,辱骂没得到冠军的和有意怠慢、歧视没得到冠军的运动员的父母家人的行为,更是不能起到激励先进的作用,而是只能令所有积极进取的人包括哪些已获得冠军的人的寒心。
只有真实的英雄事迹,才能动人、才能持久;只有入情入理的宣传报道,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
我更喜欢、更崇敬能顺路回家看看的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