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时光流逝,美好记忆依然闪烁

时光流逝,美好记忆依然闪烁

2013-10-15 08:50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26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昨夜的星辰已坠落,

消失在遥远的银河,

想记起,偏又已忘记,

那份爱换来的是寂寞。

爱是不变的星辰,

爱是永恒的星辰,

绝不在银河中坠落,

常记着那份情那份爱,

昨夜星辰依然闪烁。

——题记

时光流逝,记忆被尘埃淹没,唯有老师的风采依旧;岁月蒙尘,抹不去对老师的美好记忆。教师节来了,我对老师的思念越来越浓烈,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刻在我脑海缭绕。难忘老师的培养教育情,铭记师生之间真诚的爱。

我和凌秋明老师初次见面是1961年9月,那时她刚刚从苏联学成归来,我正在化工学院读大三。听说她给我们讲《化工生产自动化》,我是班长兼学习委员,自然要去拜访她。

一天下午,我来到了凌老师的宿舍,敲开门,一位风华正茂,眉目清秀,穿着时髦的姑娘出现在我的眼前,似曾相识,倍感亲切。那年凌老师23岁,中等身材,浑身充满活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她见了我急忙让座、倒茶。凌老师性格开朗,非常健谈,一见面就像熟人那样询问我班级的学习情况,并拿出她在苏联学习时的旅游照片和纪念章给我看,不一会儿我的紧张心情便一扫而光。

这时,我突然想起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时的讲话,于是问道:“凌老师,您在苏联参加57年毛主席的那次接见吗?”

凌老师一听,马上来了精神,她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毛主席接见中国留学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当我们接到毛主席要接见留学生的通知时,我高兴极了,翘首以待,彻夜无眠,只盼这一刻马上到来。11月17日,在苏联就读的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从四面八方来到莫斯科大学,期盼毛主席的接见。下午6时许,当毛主席和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领导人出现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时,全场沸腾了,欢欢呼声响彻云霄。毛主席兴高采烈地走到讲台的前沿和两端,频频向大家挥手致意。会场刚安静下来,毛主席就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我们大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时,会场沸腾起来了,大家的心情异常激动,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的泪水噗噜噜地往下流。我们沉浸在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之中。突然,礼堂里响起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为党奋斗50年”!“为祖国工作50年”!毛主席万岁的声音响彻大学礼堂的上空。

凌老师的情绪感染了我,我来北京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形立即浮现我的脑海,于是我也把自己天安门广场见过毛主席的经过说给他听。

那是1959年8月,我考上北京化工学院。临行那天,乡亲们送我到村外,再三嘱咐我要好好学习,为村里人争光。刘大妈在旧社会以讨饭为生,解放后才过上好日子,她拉着我说手说:“举娃,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向他老人家问好,说我们祝他身体健康。”我虽然满口答应,却实在为难。我一个普通学生,哪里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不过,我仍然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机会终于到来了。我入学那年,恰逢新中国建国十周年,我有幸参加国庆节天安门前的举花表演。我满怀喜悦盼望着这一天快点到来,能亲眼见到日夜想念的毛主席,完成乡亲们的嘱托。

国庆节那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奔向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歌声嘹亮。彩色气球布满天安门前、金水桥畔,数千名少先队员手抱和平鸽等待放飞。

庄严的时刻到了。毛主席魁伟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他健步走向天安门城楼,挥手向群众致意。广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10点整,庆典开始,礼炮齐鸣,国歌奏响,数千只和平鸽呼啦啦飞向蓝天,彩色气球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漂矧。

检阅队伍刚刚结束,广场上数万名群众像潮水般涌向天安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使劲往前挤,一会儿随着人群涌到金水桥边。我仰望天安门城楼,只见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他频频挥动呢帽,向群众致意。我恍惚看见毛主席面带笑容向我招手,一股幸福的暖流流入我的胸膛,我满肚子的话涌到嗓子眼,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毛主席呀,毛主席,我终于见到您了!乡亲们托我向您老人家问好,您听到了吗?”我的眼睛模糊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掉。

晚上,我们化工学院的学生和海军战士一起,冒着蒙蒙细雨,在天安门前狂欢。我们围成一个大圆圈,拉起欢快的手风琴,愉快地跳舞、唱歌。晚上9点钟焰火升空,巨响声声,银光闪闪,红粉满天,金星飘飘,天安门上空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们陶醉在欢乐之中,兴尽方归。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最愉快的一天。

那天,我和凌老师屈膝交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从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凌秋明老师是浙江绍兴人,早年丧母,她有一个姐姐,父女三人相依为命。为了争取自由,她拼命刻苦读书,成为班里的佼佼者。1955年她高中毕业,父亲打算让她找个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她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留苏预备生,她的父亲只好作罢。凌秋明老师是化工部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所以毕业后安排在北京化工学院工作。

凌老师知道我来自农村,又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对我特别关心,希望我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凌秋明老师见多识广,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教学特别认真。当时《化工生产自动化》没有教科书,只有一本油印的讲义,我们的学习以课堂笔记为主,所以她讲课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叙述有条不紊,加上板书工整,同学们都能把她讲课的主要内容记下。凌老师课后答疑也有特色,决不就事论事,而是采取启发式,让你先思考,再引导你自己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学生往往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些问题一时搞不明白,她也不轻易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想。她常说:“我在苏联学习时,我的导师米哈依诺夫总是说:‘想不明白就去睡觉,等你一觉醒来,问题就会突然明白了’。”当时我听了觉得好笑,哪有靠睡觉解决问题的?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有些问题一时想不通,只要“不言放弃,存疑在心中”,总会有一天突然想明白的!这叫“多想出智慧”。

凌老师是共产党员,她不但关心我的业务学习,还关心我的思想进步,常鼓励我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她的帮助下,我在毕业前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64年我毕业留校工作,我和凌老师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我们变成了同事关系,尽管我比她还大1岁,但她在我的心中依然是我的老师。我在工作上、生活上有困难,总愿找她商量解决。刚工作时家庭困难,买不起手表,上班很不方便,她就主动把自己的袖珍马蹄表借给我用,一用就是3、4年。1967年我爱人到北京探亲,她见我生活困难,便主动向工会给我申请了困难补助,使我渡过了生活难关。她帮我熟悉业务,指导如何开展工作。1965年我担任自动化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她是系党总支委员,我们在工作上密切配合,使教研室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文革”中我和凌老师虽然受到冲击,但私下里我们常常交换思想,相互鼓励,终于渡过了难关。不久她调到化工部工作,我在校办仪表厂当厂长,从此很少来往。后来听说她当了化工部科技司副司长,由于工作忙,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在我心里,一直惦记着亲爱的凌老师。

1976年我调华北油田工作,从此我和凌秋明老师失去了联系。30多年过去了,我再没有凌老师的消息,时光流逝,那些美好记忆依然留在我的心里。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仅以此文作为我对凌秋明老师的怀念。

相关文章关键词

《时光流逝,美好记忆依然闪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